第二百七十章 富貴(第1/2頁)
章節報錯
雲陽縣林光宮,趁著太陽尚未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扶蘇在亭臺樓閣之間開始今日份的遛彎。
突然,他停住腳步,眼睛直勾勾的盯著遠處涼亭內,穿著一身月白色長裙,正在假裝餵魚的戚蕊兒。
天這麼熱,非要趕在這時候夾道相迎是吧……扶蘇假裝沒有看到,邊做著擴胸運動,邊向另一個方向走去。
走了沒幾步,他抽了抽鼻子,小聲嘀咕道:“什麼味?好熟悉啊!”
韓讓上前兩步,輕聲說道:“回稟陛下,應該是雲陽縣的黔首,焚燒麥秸的味道。”
扶蘇恍然大悟,前些時候在咸陽城的時候,基本每天都可以聞到這種味道,沒想到躲到林光宮之後,依然又聞到了這種味道。
不過他並不打算下詔禁止焚燒秸稈的行為。
這不單單是此時的秦國沒有碳排放的壓力,主要是因為在這個年代,焚燒秸稈的行為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
在他穿越之前,沒有詳細瞭解的時候,認為被燒掉的秸稈,是連線著穀穗的地方。
所以那時候的他很是詫異,這在專家口中是很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麼會如此輕易的就付之一炬呢?
但他在瞭解之後,發現燒掉的秸稈,大多是被鐮刀截斷的下方,連線著穀物根部的地方。
這被稱為‘茬’,找茬的茬。
如果要把這個東西拔出來處理掉,在沒有旋耕機的年代,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
所以燒掉它,就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當秸稈在田地裡燃燒的時候,地表溫度升高,可以殺死一部分地下和秸稈內部的蟲卵和病菌,不至於影響來年的收成!
而且燃燒之後產生的草木灰,也可以為農田補充一定的鉀肥,適當的增加土壤的肥力,有效增產!
至於因此而汙染的環境,排放出的溫室氣體。
嗯,在扶蘇看來,尤其是後者,多多益善!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的衰敗,其實和氣候的變化脫不開關係。
比如西漢末年,到了王莽執政時期,間冰期持續蔓延,氣溫驟降,乾旱少雨,蝗災也隨之而來,黃金一斤換粟米一斛,一斛為一石,大約是三十公斤。
即便是到了東漢建立之後,間冰期依然沒有消退,當時記載有‘時百姓飢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這就更慘了!
到了東漢末年,間冰期再次降臨,‘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由此而引發的黃巾起義,直接導致了漢王朝的徹底覆滅。
之後的朝代更迭,也大多如此,氣溫降低,乾旱蝗災,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郵政人員下崗,明槐宗自掛東南枝……
所以為了民族大義,這一時期的秦國一定要大力發展工業和養殖業,尤其是多養牛,多排放溫室氣體!
這樣,也許可以延緩間冰期對華夏的傷害。
但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總要在其他的樹上多試幾次。
所以扶蘇在南海郡投入大量資源,修建皇家造船廠,改造海船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和中南半島的海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