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向里正問道:“像這樣的一畝地,能收割幾石粟米?”

幾石?真是個‘不能辨菽麥’的膏粱子……里正在心中嘆息,搖頭說道:“即便是眼前這塊靠近水源的上田,最好的年景,也不過收一石七八斗粟米,哪來的幾石?”

靠近水源才收這麼點糧食嗎?扶蘇在心中沉吟,里正所說的‘石’,是一種體積單位。

按照扶蘇的換算,秦制一石的重量,大約在31公斤左右,一石半的重量大約在92市斤左右,換算成後世的市畝,粟的畝產為130市斤/市畝。

扶蘇拈著鬍鬚,回想起自己做鍵盤俠時查過的資料。

在同樣沒有育種、農藥、化肥、科學灌溉等現代技術的加持下,後世有機肥時代的巔峰,粟米的最高單產在300—400斤。

這麼看來,現在的畝產和後世的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不過隨著鐵質農具和有機肥的推廣,畝產應該會有所提升……扶蘇心如電轉,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理解了生產力這三個字。

沒有機械化的農機加持,秦朝農民要乾的活,是後世的數十倍。

農忙之時全家上陣,沒白天沒黑夜的在地裡勞作,最終也未必能吃飽肚子,更有甚者,需要向官府借錢繳稅。

哀民生之多艱啊……扶蘇心中突兀的冒出了這個詞,再次思索適合這個時代的破局之法。

俗話說無商不富,需要放手發展商業嗎?

不過,以物易物為主的年代,老百姓手裡沒錢,做出來的商品賣給誰?

等等,以物易物……

扶蘇想起了一個詞。

茶馬古道!

我怎麼把茶葉這種支柱型的產業給忘了!扶蘇咧了咧嘴,覺得自己想到了個一石多鳥的方法。

因為他並不喜歡喝茶,再加上現在的茶葉是當做菜來吃的,以及工科男的慣有思維,讓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了搞工業的事情上,以至於忽略了茶葉這個大殺器!

後世的記憶中,茶商會把一般的茶葉製成茶磚,然後賣給青藏高原或蒙古草原的牧民,從他們那裡換取皮毛草藥牲畜。

而在陸路絲綢之路上,茶葉也是一個大宗貿易,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國家創造鉅額利潤。

不過這些都不是讓扶蘇感到興奮的,他最興奮的是,吳越地區,無論是後世還是現在,都是茶葉的主要產地之一。

如果朝廷開啟了和匈奴人、羌人、以及西域人的茶葉貿易之後,必然會在吳越大量收購茶葉!

而要想經營好茶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重要的是,像茶葉這種壟斷型的商品,利潤不翻個幾十倍上百倍的,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交道!

朝廷高價賣茶磚,然後再用賺取的利潤補貼茶農。

周圍農戶看到別人賺錢了,必然會主動開闢茶園,也加入到茶葉貿易中來。

之後像鹽鐵一樣,專門設定一個機構管理茶葉的收購和銷售。

透過宏觀調控,擴大產業鏈,讓參與產業鏈的人都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