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呼海嘯般的咆哮聲中,扶蘇讓蒙恬等人繼續完成啟耕大典,自己則重新開啟帛布看了起來。

和那些兄弟兒孫多在九原軍中服役的黔首不同,他的內心既喜且憂。

打了勝仗,自然應該高興,但對於得勝之軍的安置工作,就要了親命了!

畢竟那一顆一顆人頭,代表著的是土地、宅院和食邑!

所以,年輕人,到西部、不,北部去吧!

扶蘇嘴角含笑,他準備將這些得勝之軍的受爵地,安置在涇水以東,舊長城以南的地方,嗯,大致就是後世的鎮原縣和環縣之間。

在這個年代裡,那裡的森林覆蓋率還不錯,後世水土流失的情況幾乎沒有,而各地土質也土層深厚,質地鬆軟,十分適合耕種!

不過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作為一名穿越者,扶蘇知道再過不久,當年平均氣溫下降之後,那裡將變得乾旱少雨,逐漸成為後世里人們印象中的黃土高原。

所以那裡可以開發農業,但只能開發一點!

扶蘇想了想,決定在那裡開展以畜牧業為主的三圃制農業。

既將一塊地分為三部分,一塊春播,一塊秋播,剩下的種植牧草之類的用於養殖牛羊牲畜。

這樣一來,沒有了農作物這個耗水大戶,那裡的水土流失情況應該會減緩不少吧!

畢竟扶蘇在後世裡聽說,每收穫一公斤糧食,需要消耗一噸的水!

正好俘虜了不少的牧羊女以及牛羊,這麼說只要蓋上房子,劃好田畝就行了……

嗯,那裡是黃土高原,還是修窯洞吧!

畢竟相比於蓋幾間磚瓦房,修窯洞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

但窯洞修好了,使用的壽命卻比磚瓦房要長!

畢竟中國人特別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為子孫後代著想……

朝廷用錢把他們繳獲的戰利品,既牛羊贖買一部分。

然後他們有錢了之後,正好可以僱傭別人為他們修建窯洞。

如此,人人都有活幹,人人自然也就有飯吃。

扶蘇想了想,轉身向一旁的觀禮臺走去,並且吩咐韓讓立刻準備紙筆。

他準備將記憶中的窯洞復刻出來,然後將現有的窯洞挖掘技術提升一個檔次。

嗯,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有窯洞了。

當年周人的先祖不窋[kū],帶領族人定居在北豳[bīn]的時候,就是住在窯洞中的。

《詩經·大雅·緜》中的陶復陶穴,說的就是他們在最初的定居點挖掘窯洞的事情。

當然了,周人所挖掘的窯洞,只是相比於原始人的天然洞窟好一點,最多算是青春版的窯洞。

而扶蘇雖然不是在黃土高原上出生和長大的,但後世裡紅色旅遊的時候,曾經在那裡住了好幾天的窯洞。

所以他復刻出的,是pro&nax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