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農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婁敬一愣,隨即笑著拱手說道:“陛下明察秋毫,果然明君之像!”
“田翁之子田韞是臣同門師兄,當年齊國覆滅,田翁一家被遷往咸陽城時曾路過臣家,臣與田氏有一飯之恩,故而請求田翁為臣謀此職位,專待陛下前來。”
你倒老實……扶蘇雖然面帶笑容微微點頭,但卻在心中長嘆,他老丈人一家也曾是鐘鳴鼎食,但齊國滅亡後,卻連飯都吃不飽,反而要靠著別人施捨。
那麼在原有的歷史上,自己自盡之後,田家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造孽啊!
扶蘇覺得結束渭南之行後,還是不在章臺宮躲著了。
男人嘛,總是要支稜起來的!
扶蘇看著婁敬問道:“你說你與田韞有同門之誼,但田韞師從農家陳卯,可你這做派,不像是農家之人啊!”
在扶蘇的看到的典籍中,農家不怎麼追求社會地位,在他們眼中,不管是誰都得勞動,是一群樸素的平均主義者,略微帶著點後世的XX主義的味道。
但如果真的這麼想,那就錯了!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儒、墨,亦或是道、法、農、兵,所有士子的最高目標,就是學會文武藝,售與諸侯王。
後世裡很多人將儒家定義為坐而論道的哲學家,將墨家定義為埋頭苦幹的科學家,法家是不近人情的法官,農家是農業學者……
這些其實都是片面的理解。
法家推行的法、術、勢,是為了實現君主一人掌生殺的人治,而墨家按照歷代鉅子編纂的《墨經》而推行的教育,雖然有點像後世的藍翔技校,但這是他們為了走入政壇的‘術’。
至於墨家的‘道’,還在那些兼愛、非攻、明法、尚賢之類的治國理念。
而農家,他們扛著農具滿世界的溜達,更加類似於後世的行為藝術家。
既,用自己的舉動,來說服君主接受他們的政治觀點。
所以就有了《孟子.滕文公上》中,春秋第一噴子孟老夫子對他們的抨擊。
陳相:賢君應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 自己做飯,順便治理天下。
孟子:這麼說你什麼都自己做了?
陳相:當然(驕傲臉)
孟子:衣服鞋襪,鍋碗瓢盆?
陳相:我拿糧食換噠(*^▽^*
孟子:你為啥不自己做?
陳相: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又種地又兼著幹
孟子:那你不就是隻做了一兩樣事情嘍,那治理天下的事情難道就可以又種地又兼著幹嗎?官有官的事,庶民有庶民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製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製造然後才用,這怎麼行得通呢?
許行:(Oo??
孟子:口音怪異的戰五渣退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