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伐木(第2/2頁)
章節報錯
《史記.貨直列傳》中就記載‘江南卑溼,丈夫早夭’,後世的荊、揚一帶的土地,在這一時期被稱為塗泥,並不是什麼膏腴之地。
不過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工具不好用。
比如要用斧頭去砍掉生長了幾百上千年的森林,是一件相當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情,可以說每一塊農田的開發,都是用先民們的血汗和白骨為代價的!
而江南卑溼與那裡的地勢低下、降水豐富的自然條件也是息息相關的。
雖然多雨的氣候非人力所能改變,但卻可以透過人類的智慧和勞動,對地勢進行改造,使得卑溼的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比如透過修建排農田水利工程,將分散的、多餘的積水匯聚起來並排放出去,從而使得那些低窪積水之處,成為膏腴良田。
而覆蓋著原始森林的平原和丘陵,則需要透過相對先進的鋼鋸,來快速改造成適宜人類生存的村莊和城鎮。
畢竟一把火燒了,實在是太過浪費!
而之所以會有‘江南卑溼,丈夫早夭’的說法,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話語權的問題。
衣冠南渡之前,掌握話語權計程車大夫多是北方人,再加上長期處於溼熱的環境確實容易患病,所以有上述說法也不為奇。
而到了唐宋之後,南方士子們逐漸掌握了話語權,他們用自己的文章、辭賦描寫南方自然風光的同時,也糾正了人們對於南方的看法。
所以說,輿論的高地你不佔,就會被別人佔領,到時候吃虧的終究是自己。
聽到扶蘇詢問,公輸軌則笑呵呵說道:“臣是為規劃道路而來。”
“道路?那不是太僕蒙恬負責的嗎?將作少府什麼時候也摻和進去了?”扶蘇心中疑惑更盛。
公輸軌回答道:“前些時日陛下命臣所做的遊標經緯儀,臣也已經試製成功了,今日雪過天晴,正好和太僕一起重新規劃關中地區的道路。”
扶蘇點點頭,笑著詢問道:“蒙恬也在附近?正好,讓他也來瞧瞧朕新作的大鋸!”
俄頃, 蒙恬從遠處騎馬趕來,向扶蘇躬身行禮後,跟在他身後向山上走去。
“一二、一二……”
伐木區域中,兩個身材瘦小,但健碩的越人在領隊的指揮下,喊著口號,一左一右的拉扯著長約兩米的鋼鋸。
在他們的身前,則是一顆直徑在兩尺以上的大樹。
伴隨著口號聲一同出現的,是紛飛的鋸末以及快速深入樹幹的鋼鋸。
“好快啊!”蒙恬目瞪口呆的看著眼前的一幕。
“難怪陛下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輸軌附和了一句,順手吹了一波彩虹屁:“能想出如此巧奪天工之物,陛下真乃神人也!”
馬屁精……蒙恬鄙視的看了公輸軌一眼,隨即拱手說道:“然也,我以為,即便是起魯班、墨翟與地下,亦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