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蘇的計劃中,等到處理了馮去疾等人之後,下一步就拿他們開刀!

鄭國想了想,微微搖頭說道:“老臣認為陛下此舉不妥,半兩錢重十二銖,五銖錢三換其一,恐有虛耗國力之嫌……”

扶蘇舉起手,制止了鄭國的長篇大論:“治粟內史多慮了,此事朕已經考慮多時,卿等照辦就是!”

雖說五銖錢換半兩錢,每換一枚朝廷要虧三銖,但……

老秦人實在,雖然強行推廣半兩錢,是為了搜刮民脂民膏,但在半兩錢的用料上,卻一點折扣也不打,並沒有像後世那樣往裡面參雜其他成分,降低貴金屬的含量。

而扶蘇新鑄的五銖錢就不同了,他吸收了後世的優良傳統,將五銖錢的銅含量定為七到八成,剩餘的則用鉛鐵補足。

這樣三比一兌換比例,朝廷並不會吃虧。

當然了,這是理論上的數值。

新舊錢兌換之後,肯定會有大量劣錢流入府庫,這就是扶蘇讓廷尉府和御史大夫府介入的原因。

實名兌換下,黔首們手中的幾百幾千錢即便是有劣錢,扶蘇也不會跟他們計較,但那些家裡建了錢窖的大戶,以及偷偷鑄造的假錢的不法分子……

呵呵!

雖然扶蘇是個半瓶水的工科男,後世裡也是個炒股炒成股東的韭菜,但在這個時代,他掌握的金融知識,對土著是呈碾壓之勢的。

此時的秦國與周邊國家,與其說是糧本位,不如說是鹽本位。

誰掌握了食鹽,誰就掌握了一切!

新舊幣兌換之後,扶蘇只需要調整食鹽的售價,就可以穩定住市場上其他商品的售價,進而保持住秦國脆弱的私營工商業。

一比三的兌換比例,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就是魔改版的貨幣寬鬆政策。

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多了,民間交易就可以不用以物易物了,這有利於扶蘇在西域國家推行秦半兩體系!

其實在扶蘇看來,將銅料鑄成銅錢簡直浪費。

與其讓人們拿著當錢用,不如留著用來製作電線,或是銅炮!

他心目中的理想貨幣,其實是白銀。

只可惜中國是個貧銀國,不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扶蘇在穿越之前曾聽說,隔壁某島國的石見銀山,儲量豐富且埋藏的很淺!

他決定在國家穩定了之後,在遼東造船,組建艦隊出海,把徐福抓回來問罪!

順便組織當地人挖點礦……

至於自家的礦山嘛?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