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捨生而取義者也(第1/2頁)
章節報錯
蘭池宮,勤政殿。
扶蘇看著跪坐在自己二十步開外的一個身穿長襦,腰束革帶,腿紮裹腿,頭戴赤缽頭做第五級大夫爵打扮的別部司馬侯封。
扶蘇略一沉吟,擺擺筷子,示意將自己面前的一盤韭黃炒雞蛋賞賜給侯封。
從他的角度可以看到,遠處的那個近四十歲的中年人先是一愣,緊接著眼眶中竟有些眼淚溢位。
“臣、臣謝陛下!”候封語氣凝噎的說道。
扶蘇覺得,甭管侯封是不是在演戲,至少他今天的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的任務是達成了。
但他隨即一想,也許自己是多慮了,畢竟他最近研究資料研究的有點上頭,看誰都像反賊……
扶蘇回想起召見候封之前所做的工作。
侯封,河內郡共縣(今河南輝縣)人,姬姓侯氏,祖上就是扶蘇後世裡中學課本中的,鄭伯克段於鄢中的叔段。
叔段戰敗後先逃到鄢,又逃到共,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為侯,於是就有了共縣的侯氏一族。
到了侯封的高曾祖父那一代,雖然出身名門,但卻因為家貧,於是都七十歲了,還在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當看門的小吏。
但就像是平原君所說的,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於是在某一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兵圍邯鄲。
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
魏王遣大將晉鄙將兵十萬前往救援,但卻遭到秦國威脅,於是勒令晉鄙駐紮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北部),在距離邯鄲四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坐看趙國滅亡。
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出兵救趙,但魏王畏懼秦國,嚴令晉鄙不得出戰。
這時,候封的高曾祖父勸信陵君另闢蹊徑,從魏王的妃子如姬那裡竊取了虎符,準備矯詔奪取晉鄙兵權,親自指揮魏軍出戰救趙。
信陵君臨走之時,候封的高曾祖父又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雖然有了虎符,晉鄙也不一定會交出軍權。你不如帶著朱亥一同前往。朱亥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不交兵權,就可以讓朱亥打死他。”
候封的高曾祖父名為候贏,中華民族自此有了‘竊符救趙’這一典故。
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的秦將,名叫王齕(hé),長平之戰時為白起副將。
這一年,白起在杜郵亭被賜死;
這一年,蕭何出生;
這一年,呂不韋用六百金賄賂守衛,帶著‘奇貨可居’逃回了秦國;
這一年,異人改名子楚,為秦國太子,諡號秦莊襄王。
……
不過扶蘇今天賜宴侯封,並不是因為他出身名門,而是因為候贏之後做的一件事情,讓扶蘇甚為感動。
當年信陵君出發救趙的時候,候贏說道:“我年歲已高,不能隨你一同去殺敵了。但我會計算你的行程。當你到達晉鄙的營地之時,我將面向北方(即鄴的方向),用自殺來報答公子的愛重之情!”
不久之後,候贏果然兌現了他的諾言,北鄉(沒打錯,史記原文)自剄[jǐng],以送公子。
‘北鄉自剄,以送公子’這句話給扶蘇最大的震撼在於:堅守原則是要付出代價的,哪怕你做的是正確的事。
在信陵君的價值序列裡,救人於急困的高義排在最前,所以當他決定竊符救趙之時,是抱著必死之心,做好了承擔叛國之罪的準備!
在候贏的價值序列裡,排在最前面的,是士為知己者死!
所以為此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名譽!
孟子曾經說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捨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