坩堝鍊鋼的原理就是透過石墨混合粘土打造的坩堝,然後把熟鐵放到坩堝裡面去冶煉。

石墨是一種純粹的碳元素組成的物質,一旦在含有石墨的坩堝裡面冶煉熟鐵,熟鐵就會在高溫下吸收坩堝裡面的石墨裡面的碳元素,進而提升自己的碳含量。

熟鐵就變成了鋼。

所謂鋼,如果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含碳量在百分之零點零三到百分之二的一種鐵碳化合物。

鋼的可塑性和硬度正好能夠適用於絕大多數的器材打造,所以鋼產量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數字。

畢竟生鐵的含碳量太高,可塑性很差,也就是俗稱的脆;而熟鐵則含碳量太低,可塑性上去了,但卻很軟,不適合用來製作武器。

其實不管生鐵還是熟鐵,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能夠大量冶煉出來了。

唯獨含碳量適中的鋼,沒法批次生產,必須把生鐵慢慢鍛打,然後才能百鍛成鋼。

所以這種費時費力的方法,造成了鋼材成本的居高不下。

這也是秦軍大量裝備青銅武器的原因,畢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經過夏商周三代,早已是登峰造極了。

而且不是還有那句話嗎?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想要鐵質武器,去山東六國計程車兵手中搶啊!

“二班準備,出鋼水了!”

一名工師高喊一聲,等在一旁的匠人們開始各司其職的行動起來。

開啟坩堝蓋,去渣、澆築、清理、冷卻,然後將清理乾淨的坩堝放到熔爐上,準備再次鍊鋼。

紅彤彤的鋼水在引流槽中滑動,即便是站在很遠的地方,也可以感受到滾滾熱浪。

扶蘇突然想起在明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看到過一種滲碳法,可以很好地解決表面滲碳不均勻的問題。

而且,據說這種所謂的‘燜鋼法’一直沿用到後世。

具體操作就是把成型的鐵器,放入坩堝中,然後覆蓋上攪拌好的木炭、豆豉和土末,在坩堝外面加熱。

木炭和豆豉都是滲碳劑,為滲碳提供碳元素,土末則是分散劑。

至於淬火的方式,北齊的綦[qí]母懷文曾創造過一種高明的淬火方式。

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的話,就是鹽淬、油淬的雙液淬火。

站在一旁的蕭何從工師處瞭解到,以此法每爐可出百餘斤精鋼時,不由讚歎道:“披堅執銳,我大秦之銳士必可無敵於天下!”

“尚書右丞此言差矣!”宗正公子袞從遠處走來,笑著說道:“難道現在,天下間還能有和我大秦銳士相抗之敵?”

蕭何笑了笑,彎腰行禮後一言不發的退到一旁。

扶蘇向司馬昌交代了有關燜鋼法和雙液淬火的工藝後,轉頭看向公子袞。

“宗正來此作甚?”

“老臣特來為陛下送上今天的推薦票!”

ps:感謝‘turalyon8316’、‘英雄豪傑2019’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