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秦律不予許私人藏甲,發放的鎧甲武器在作戰完畢之後,需要重新登記返還武庫。

這就要求鎧甲必然是統一制式,以此來降低後續的維修和保養成本。

而扎甲,則完美符合這一要求。

畢竟它是由一片一片的金屬甲片編織而成,在秦國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模式下,甲片和甲片的規格一致,可以自由替換。

只要掌握了編織甲片的技巧,士兵可以自己動手修復損壞的盔甲,完全不會影響隨時可能打響的戰鬥。

扶蘇聽著叮叮噹噹的打鐵聲,繼續向鍊鐵區內部走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完全變了個模樣的煉焦爐。

最早的時候,扶蘇所設計的煉焦爐,是最簡單的露天法,既將大量煤炭在地上堆好,上面蓋上木柴引火,幾天後就得到了焦炭。

除了汙染環境,以及能源消耗過大之外,簡單粗暴,易於操作。

不過等到耐火磚和水泥搞出來了之後,煉焦爐的構造得到進一步改進。

雖然煉焦的時間長了一點,但煉焦率卻大幅提升,而且再加了一套水冷系統後,也可以回收一些煉焦時產生的煤焦油。

而煤焦油,才是扶蘇最為重視的。

他在穿越前,曾經在一篇報道中看到過,橡膠的來源,不僅僅是生長於美洲的橡膠樹,在蒲公英的根部,也可以提取出類似橡膠的成分。

有了橡膠,超薄款……呸,膠鞋、輪胎、灌溉膠管就有了!

因為標題足夠引人矚目,所以扶蘇清楚的記得,那種蒲公英被稱為俄羅斯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佈在寒帶、溫帶和熱帶地區。

而這種蒲公英的原產地是哈薩克,也就是現在的大宛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苜蓿草、汗血馬、蒲公英,單憑這三樣,足夠讓扶蘇以‘強制附庸’的藉口對他宣戰了……

扶蘇給大宛記下了他們的取死之道,然後看向遠處堆積如山的磚塊。

這是利用煉焦時產生的餘熱,所燒製的轉頭。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搭建鍊鐵高爐的耐火磚。

扶蘇打算積攢夠足夠的材料和掌握鍊鐵等技術的工師後,在三川郡開二礦……

地點就在洛水北岸的宜陽,這裡曾經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舊都,同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型冶鐵城市!

最重要的是,在這裡開第二個工業中心,一來靠近河流,有水力之便;

二來燒製出的水泥磚頭,可以用來加固三川郡的關隘,並且將從咸陽向東的馳道,用水泥鋪一遍。

畢竟這是咸陽的東大門,敖倉更是重中之重!

一旦天下有變,三川郡也可以憑藉堅固城防遲滯叛軍行動,為咸陽大軍出關平叛贏取時間!

嗯,現在的三川郡守是李斯之子,李由。

按照家族譜系,扶蘇應該稱他一聲伯姊夫,或大舅子……

ps:感謝‘吃西瓜不吐西瓜皮’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