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瓷器(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扶蘇走入工業園之後,石室令徐亢立刻迎了上來。
現在的徐亢臉色黝黑,雙眼閃亮,像是某隻剛從煉丹爐裡蹦出來的猴子……
扶蘇明白,這是長期在火窯前工作落下的後遺症,所以扶蘇決定等到瓷器燒好了之後,給徐亢升一級爵位,從不更升到大夫。
和徐亢一同走來的,還有主鐵官司馬昌。
前者自不必說,而後者是來向扶蘇稟報鍊鋼進展的。
“陛下!”二人長揖及地行禮後,徐亢主動在前引路。
扶蘇向前走著,首先在遠處的棚子下面,見到了一排排由他改良過的腳踏式陶輪。
在簡單的加入了曲柄和皮帶後,整個腳踏式陶輪的形狀有點像後世裡健身房裡的動感單車。
坐在板凳上的工人彷彿蹬單車一樣踩踏著曲柄,許多常見的瓶瓶罐罐很快成型。
秦朝的制度,工和匠是兩種不同的稱呼。
匠指的是手工業者,既鐵匠、木匠、石匠等;而‘工’的範圍更廣,不僅包括匠,還包括醫生、畫師、樂師這些腦力勞動者。
簡而言之,只要是具有某種專業技術的人,都會被歸入工這一階層,官府稱之為百工籍,和負責打仗計程車伍籍類似。
秦律對他們授籍之後,允許這些有手藝的人開店營商,在集市中對他們的店鋪規劃多是前店後坊,邊生產邊出售,這一種經營模式沿用至今。
在這裡工作的陶工幾乎全是從驪山工地上轉過來的,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之所以將他們現在才弄過來製作瓷器,主要是因為扶蘇變更了他們的工作計劃,將兵馬俑手中的真傢伙,換成了陶製的兵器。
至於那些真傢伙,自然變成了可可愛愛的秦半兩……
用高情商一點的話來說,就是給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讓他們知道秦朝時期的武器形制到底如何。
後人鑄劍為犁,扶蘇鑄劍為錢。
再往前走,則是建在水渠邊上的階梯型濾池。
磨碎了的原材料被送入水池中,攪拌均勻後,工人將水車和高架水渠連線在一起,河水嘩嘩流入水池,將原材料衝到下一個池子。
經過幾個池子的自然沉降後,原材料中的雜質就會被留在池底下,只有最細膩的土質才會進入最後一個水池,經過專人撈取處理後,送到遠處的工棚。
因為扶蘇給所有在工業園中的匠人們每人漲了三錢的日薪,所以即便是此刻臨近寒冬,但所有人都熱火朝天的忙個不停。
沒過一會,扶蘇遠遠看到了正在燒製中的磁窯。
第一期工程只修建了一大一小兩個磁窯,其中小的那一個,使用的燃料是松木,這也是後世裡有瓷都之稱的景德鎮,燒瓷所用的原料。
據說松木多油脂,在燒製瓷器過程中,松木揮發出來的松油脂與窯內的細微水汽有機結合,有利於坯體的滋潤,使得燒製出來的建盞會更加的油潤、有光澤。
不過扶蘇前世作為一個窮逼,完全不懂,而他繼承來的記憶中,因為年代的原因,也沒有關於鑑賞瓷器的經驗。
出於環保的理念,扶蘇本來是打算用煤炭取代松木,作為燒瓷的燃料的,不過他轉念一想,還是保留了一個小型的瓷窯,用松木燒瓷。
後世裡繁複的商業知識告訴扶蘇一個道理。
物以稀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