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蒙恬還在,而且幾十萬九原軍枕戈待旦。

匈奴人處於,並將長期處於‘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時期。

當長城修建起來之後,除非出動大軍犯邊,否則小股匈奴部族入侵的行動,只能是為大秦增加財政負擔。

畢竟匈奴人的首級,也一樣可以換取相應的軍功爵!

所以,只要邊境持續給予匈奴人壓力,大秦和匈奴之間就可以保證長時間的和平。

而當未來邊境的秦軍裝備上十二磅步兵炮和帶刺刀的燧發槍之後,這一和平的局面還將持續更長時間。

不過,僅僅透過軍事手段的震懾,永遠擋不住窮瘋了,餓急眼了的匈奴人南下。

而為了防止這一天的發生,就要透過經濟手段,來和匈奴人實現雙贏。

方法:一手高舉秦劍,一手從懷中摸出秦半兩。

地點:九原城(今包頭)。

細則:低價但不限量的收購牧民們用不上的羊毛、草藥、獸筋等物,然後市場價賣給他們粗鹽等其他草原上不產的物資。

人無信不立。

在交易過程中,要將秦法中關於明碼標價,以及統一度量衡的律條執行到底!

主要遵循以下三點: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交易完成後把羊毛運回咸陽,用水力紡車等物製成毛呢衣物,再高價賣給在風雪中瑟瑟發抖的匈奴兄弟,隨後低價收購他們用不上的羊毛……

雙贏!

扶蘇從身邊的木匣中取出一沓用絲絮做成的“紙”,用炭筆在上面寫下了一些關鍵字。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憑藉著這些關鍵字,他可以隨時找到曾經的靈機一動,以及即將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記憶。

在寫下了諸如‘開市、羊毛、紡車’等關鍵詞之後,扶蘇小心翼翼的將手中的紙收好。

後世常說,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其實是一種不嚴謹的說法。

準確地說,蔡倫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了造紙術。

紙其實早在蔡倫之前便存在,只不過其之前並非以草木作為原料製作,只看‘紙’字之形,左面乃是‘糹’字旁便可知紙一開始的時候是與絲有關的。

比如扶蘇手中的,就是用育蠶繅絲取絲棉過程中,遺留的殘絲漂絮、曬乾後得到的。

而扶蘇三日後不僅僅要前往上林苑檢閱羽林軍,還要順路前往杜郵亭,視察那裡新建的造紙作坊。

而提起杜郵亭,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名鼎鼎大名的人物了。

武安君,白起。

史記記載: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