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聖第二次回城的時間點相當靠後。

兩次人頭均讓給AD導致他卡了裝備經濟。

為了不頻繁回城浪費時間,他決定打夠大件的錢再回家。

「豹女合成符能回聲,蠍子熔渣也有了。」

「蠍子雖然沒抓人,但發育沒落下。」娃娃點評。

再次出門,李希聖在京東F6處與蠍子打了個照面。

對位裝備沒有領先,十分鐘才出符能回聲,按下TAB面板看到這點的他內心稍有波動。

整個常規賽野核對局以來,這是他啟動最慢的一盤。

十分鐘成裝看似只比日常對局慢了兩分鐘左右,但對於野核英雄有不小的影響。

李希聖的記憶中,一個歐美俱樂部的付費課程條理分明地講到了這一點。

雖然歐美戰隊成績不行,但他們的分析團隊絕對在全球範圍都是頂尖。

「區分一個打野英雄是否擁有野核特質,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標準。這種區分方式很主觀,同為頂級分段的玩家很有可能意見相悖。」

「有的王者玩家認為巖雀不屬於野核英雄,因為她的傷害並不穩定,勝率曲線最高也在25—30分鐘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後期,30分鐘之後。」

「有的王者玩家認為奧拉夫應該屬於野核英雄,因為他出了提亞馬特之後刷野速率屬於最高的那一檔。」

「也許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標準衡量,在英雄聯盟中使用數學這個工具可能更加科學。」

「根據大資料模擬計算英雄預期收益,我們可以得出能成為野核的英雄其刷野和發育能力一定非線性。」

過去太久,李希聖忘記了大部分課程內容,但對這段話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很清楚比賽中留給打野位正經的刷野時間不像ADC是整局那樣寬裕,而是隻有前二十分鐘。

C位前期發育受阻,中後期還可以透過吃線吃野來彌補。

打野發育差就很難了,經濟上得給C位讓路。

即便野核英雄不用擔心自己的野怪被吃,但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吃線的資格,只能自己在地圖上找錢。

並且二十分鐘之後,打野的時間必須分配給打團、做視野、控地圖資源、幫單帶線反蹲等行為。

這些行動基本都是團隊性質,因而對於個體的經濟收益是可預見的,一定會影響發育。

野核英雄一般都是越刷越快,具有滾雪球性質。

但一個時間段內野怪資源重新整理有著固定的上限,這便意味著對局中的雙方打野的刷野行為屬於零和博弈。

一方刷的多,另一方只能少刷。

一方刷的不慢,另一方想多刷也沒地方。

所以雙方打野刷野速度都不慢就會導致野區資源出現真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