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為荊州大郡,乃是光武帝龍興之所,因而整個東漢這裡都是大漢最繁榮的幾個地方之一。哪怕是到了漢末還是有大量流民百姓在此定居。比如諸葛亮一家就從徐州避禍來到南陽。雖然他們一家定居在南陽的最西南側,緊靠著襄陽,但畢竟也是在南陽的地面上。

此時的南陽是個複雜的地方,有三股勢力在此糾纏。

東北方向的魯陽、葉縣、舞陰等縣都佔據在袁紹軍的手中。靠南的新野、湖陽、鄧縣等地則又在劉備的掌握下。

而朝廷任命的揚武將軍張繡只佔據著宛城周邊和西北方向靠近司隸的幾處地方。他依靠司隸源源不斷的輸血來抵抗南北兩個敵人。

還好,袁紹包圍網的建立讓張繡鬆了一口氣。他終於能減少南線的駐軍,讓手下士兵小幅輪換休整一下了。

張繡雖然也曾領兵獨霸一方,但他在本質上只是個純粹的軍人。去歲曹操西征涼州,他就曾想上書朝廷讓他返回涼州帶兵。

作為一個西涼武人,張繡十分懷念北地的風沙。

可惜曹操拒絕了張繡的提議。倒不是曹操對張繡不放心,只是曹軍現在確實沒有人能取代張繡。

南陽太重要了,這個地方卡在司隸、豫州、荊州三地的交界地帶,向北就能直達潁川,往南能攻伐襄陽。

曹軍幾大統帥,曹仁在河內,夏侯惇守衛河南,夏侯淵鎮守涼州。其他還在培養的統帥,曹真心思浮躁,曹休毅力不夠,夏侯尚書生氣太重,滿寵、鍾繇又偏文臣,這幾人的領兵能力距離張繡都有一定的距離。

曹操不是沒想過調夏侯淵守衛南陽,讓張繡去涼州。但無論是夏侯淵還是張繡在本職工作上都做的太好了,若是隨便調動,說不定反倒會弄巧成拙。

就這樣,曹操安撫了張繡,稱以後若是有機會定會讓張繡返回涼州。

張繡的野心也不過是衣錦還鄉,最多再加上多建立功業好廕庇子孫。

這一日,張繡帶幾十名隨從離開宛城,往西北方向去迎接司隸來的使節團。使節團將借道南陽前往襄陽拜會劉備,還將順著大江東去,面見江東主人孫權。

張繡的心情有些激動,因為他提前得到訊息,離家數年的獨子張泉作為使節團的護衛也在出使的行列之中。

同時張繡也有一點不安。這次代表雒陽朝廷出使荊揚的正使不是別人,正是霸府長史王垕。

一個代表曹操意志的人來到南陽,這對張繡來說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宛城西北方向的大道上,代表朝廷的使節團正在緩緩前行。

自從離開司隸地界,離開了那條被王垕戲稱為“雙向八車道”的寬闊大道,使節團的速度便降了下來。

泥濘的土道,長滿雜草的山林道路,因河水暴漲而無法透過的河流,有太多意外影響這個時代人們的行進速度。

王垕倒是很放鬆,不時和魯肅、龐統和兩位使節團副使有說有笑。

魯肅、龐統自然不懼王垕,副使之一的蔣幹作為一個辯才特長計程車人最喜歡就是這種出使任務,也能和王垕聊得有來有去。但另一名副使司馬懿明顯有些興致不高,經常以水土不服為由躲避王垕。

司馬懿也沒說謊,他進入南陽地界後確實有些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適應這裡的氣候。

最炎熱的夏日漸漸過去,司隸各地都開始降溫,但南陽這邊卻還是一片悶熱。再加上司馬懿一直沒想清楚為什麼王垕非要帶上自己前往荊揚,心中便愈發煩悶。

王垕當然是有預謀的。像司馬懿這樣有前科(?)的野心家,放在眼皮底下才夠安心。

這不,司馬懿就又以身體不適唯有躲到一旁去了。

眾人都在安心趕路,唯有王垕饒有興致的東張西望,還找來使節團中負責安全的虎豹騎牙門將打聽南陽特產。

“張泉,我聽說南陽有一種叫嬌耳的食物,你可曾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