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印象中的守成之主不同,孫權是個很了不起的君主。在原本的位面中,他對內安撫江東士族,發展經濟,開發在當時處於半蠻荒狀態的江東,對外打贏赤壁之戰,派遣步騭收復交州,多次抵抗了曹魏的入侵,甚至派人登上了夷州,在海外拓展了華夏的威望。他在蜀魏之間搖擺,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來保證江東的利益,還最終建立了吳國,並在位24年,71歲才去世,是三國諸多君主中活的最久的一位。

本位面的孫權甚至比原位面乾的還要好。他趁曹操官渡戰敗、袁紹大舉南下的契機提前統合了江東士族,又在淮泗士族的支援下數次北伐,開疆拓土。在西線,他和劉備結盟,同時也如原本位面一般派人滲透交州,在交州一代擁有一定的能量。

孫權和孫堅、孫策最不同的一點就在於他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政治家是最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孫權能夠合理的分配他們在北伐中獲取的利益,讓手下最大的兩個派系之間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約。

又比如孫權喜歡和臣子攀關係。

孫權是江東人,在以顧陸朱張為首的江東派面前他便經常說:「大家都是江東人,我不會損壞江東人的利益。」

轉過頭,孫權又會對周瑜、魯肅、諸葛瑾等淮泗人說:「你們都是跟著我父兄的老臣,我不相信你們,還能相信誰?」

在很短的時間內,孫權便將麾下所有力量整合起來,再透過北伐這一近乎是政治投機的軍事行為將這些力量進一步整合,最終建立起他無上的權威。

去歲北伐,孫權帶兵圍攻睢陽不克,被高覽抓住機會以精銳騎兵突襲百里,損兵過萬。

但面對如此巨大的失敗,無論是江東派還是淮泗派都彷彿沒有見到,只搶著關心孫權有沒有受傷。

孫權由此信心大增,今年再次捲土重來。這次他不再嘗試去圍攻某個重鎮,而是打算徹底吞併徐州。

首先他和高覽玩起了心理戰。所謂的淮河沿岸處處都有軍事調動當然假象,孫權選定了三個目標,分別是廣陵郡治所淮陰,位於睢陽東西兩側的取慮、下相。不過這三個目標又都是假象。孫權真正的計劃分三步。

第一步,在淮河製造處處渡河的假象,讓高覽不敢隨意調兵。

第二步,兵分三路去進攻三個目標,給與高覽一種看破孫權計劃的感覺。這時高覽就會想辦法破除孫權的進攻。由於淮陰位置太過重要,高覽極可能分兵派去救援淮陰。但淮陰又距離高覽駐軍的徐州城太遠,高覽極有可能不會親自去救淮陰,而是自己領兵去救取慮、下相兩個目標之一。

這時就要執行計劃的第三步。遭受高覽進攻的那一路將會主動撤離,造成一種不敵的假象。而另一路軍隊這時就伺機繞到高覽身後,和撤退的那一路軍隊前後夾擊高覽的本部。

不錯,孫權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高覽的主力軍團。

這個計劃由孫權和周瑜、魯肅一同指定,其中佯攻廣陵的軍隊將由魯肅帶領,孫權和周瑜各自領一路軍隊進攻取慮、下相。

事情的進展也如三人預料,高覽果然中計,在下相被江東軍南北合擊,袁軍戰死七萬,逃跑不計其數,高覽也當場戰死,被潘璋麾下一員名叫丁奉的小將斬殺。

孫權如願以償的佔據了整個徐州,孫氏奮勇三代終於開啟了局面,他們在中原獲得了一大片能夠稱之為基業的土地。

最開心的就是以周瑜、魯肅、張昭等人為首的淮泗人。他們在這次北伐中出力最多,連斬殺高覽的丁奉都是淮泗人。這次孫權再沒有理由無視他們淮泗士族的功勞了。

孫權確實很想繼續玩平衡的戲碼,但面對周瑜、魯肅也確實說不出再令兩人傷心的話,當場許諾會讓魯肅來當徐州刺史。

選擇魯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魯肅手上沒有江東人的血,和那些江東士族解釋起來更加容易。

周瑜、魯肅帶著其他淮泗士族組成的北伐官員齊呼:「主公英明。」

冷靜如孫權也不由得一時陷入極大的自滿之中。

其實孫權還是有一些古來,主要是擔心袁軍會放棄進攻司隸,全力來反攻徐州。

但等了半個月,袁軍沒有等來,卻等來袁紹病故,袁氏內亂的訊息。而袁譚的反士族令也讓本不太合作的徐州士族紛紛轉而向孫權效忠。

孫權更加自得。但他不知道,這些徐州士族向來如此,誰贏他們就幫誰,堪稱大漢十三州最沒有骨氣的一波士族。想要徐州士族效力其實並不困難。而更加嚴畯的一件事此時已經在暗中展開,孫權卻沒有發現。

————

龐統在出山前曾遊歷過大漢南方諸州。

他曾經前往「富足」的西川觀摩當地士族慘遭劉焉鎮壓。

他曾經南下交州看「和善」的山越土著與外來者之間刀兵相向。

他也曾來到江東,恰好趕上小霸王孫策帶著一臉和煦的笑容將刀子捅入一名中年文士的胸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