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年又三年(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康微微嘆了口氣,說出一個更加令張巖震驚的訊息:“你的上級劉雙是一個雙面密探,他除了是國安司的高階官員,本身也是郭圖的眼線。”
張巖大驚:“那我豈不從一開始就暴露了?”
劉康為他解釋:“萬幸,劉雙為了利益在隱瞞你的存在,郭圖想要知道你的情報,但劉雙並未出售。”
張巖這才長舒了口氣,又道:“為何劉雙要抓住普六茹渾?為何郭先生又要終止這個計劃?”
劉康繼續解釋:“劉雙對自己的暴露有所察覺,想要透過抓捕普六茹渾來獲得漢中王乃至父皇的嘉獎,以此來洗脫他叛國的罪行。至於我們為什麼不去抓普六茹渾,這是因為我們在去歲年末的大抓捕中將郭圖派出的密探一網打盡,現在外面所謂的幾名流落在雒陽的袁紹方密探,都是被我們策反的自己人,他們提供給普六茹渾的情報將是我們精心編織的謊言。”
張巖這才明白,但旋即急道:“我這臥底工作還要維持到何時啊?”
劉康拿出一份手書遞給張巖:“這是郭先生給你下達的命令。”
張巖微微一怔,接過手書,仔細閱讀了三遍,愁道:“怎麼還讓我臥底三年,我是建安六年冬天加入的伊春商隊,一開始告訴我只需要等三年,結果三年又三年,到今年已是過了六年,難不成真要等我混成商隊首領才行嗎?”
劉康笑道:“你若真能混成首領,待朝廷勝利,難道你還怕自己沒有功勞嗎?”
張巖無奈:“大王說的對,但請您轉告郭先生,我已六年沒有見過家人,真的希望這是最後一個三年。”
劉康微微仰起頭:“孤是大漢的王,難道還會騙你嗎?”
張巖勉強點頭:“既如此我先回去了,兩個副首領同時消失會讓人生疑的。”
劉康應許:“一切為了復興大漢。”
張巖立刻重複:“一起為了復興大漢。”
直到張巖離開,其他幾名國安司的密探才都取下蒙著臉的黑布,之前那名貪財的廣陽門城門吏赫然也在其中。
“城門吏”道:“大王,此人心思已亂,若是還讓他留在敵後,恐會壞事。”
劉康搖頭:
(本章未完,請翻頁)
“無妨,當年張巖為了攔功故意不讓其他兩人留在商隊,郭先生和師父早就想到現在這種情況。”
說道“師父”兩字的時候劉康表情古怪,低聲嘆道:“今天下午考試又沒及格,待會回宮母后又要斥責孤了。”
涉及皇室秘聞,幾名密探的職業素養拉滿,倒是沒有笑出聲,只是覺得心情愉悅了很多。
劉康也知自己語失,連忙透過問話掩飾尷尬:“對了,師父說晚間要出城去白馬寺與高僧支婁迦讖談論佛法,你們幾個帶人將孤白日間購下的金縷罽抽出一半送到白馬寺,師父自有處斷。剩餘的金縷罽以孤的名義分給雒陽各高管,記得給漢中王最好最大的十張。”
“城門吏”不禁問道:“大王,您將金縷罽都分給眾臣了,下月陛下壽誕要送什麼?”
劉康仰頭道:“這有何難。那飛天神女一爐就製作了七七四十九件,這才送出去七件。我再送給父皇七件,剩餘三十五件還能湊齊五套,足夠再坑五個傻子。”
眾密探均低頭不語。
兒子說老子是傻子,他們也沒法說話啊。
“唉…”
劉康又嘆了口氣,“我最近執行了如此多的任務,很出色了,可怎麼一到考試就是不能及格呢?算了,反正師父說了,數學不會就是不會,這種事看天分的。”
就在劉康慨嘆生活不易,在學問一道沒有才能的時候,王垕卻在稱讚他這個“最不成器”的弟子。
“大師,我有親傳弟子四人,假子一人,親子一人,記名弟子更有數十之多。除親傳弟子之一的姜維年紀太小,其餘三名親傳弟子都已得到我學問的真意,就算是我的假子劉江也在兵法一道上頗有見識。但他們都是我精心培養之後才擁有現在的能力,如何才能讓學問傳播的更廣,讓更多人獲得學習的機會呢?”
和王垕交談之人是一個老僧。和後世的常見僧人不同,漢末的僧人還沒有如此多的清規戒律。這位老僧更是因為出身月支,身上的毛髮濃密,明明已經年過古稀,但一頭濃密的長髮卻只剛白了一半,在頭頂盤了一個常見計程車人髮髻。他穿著一身素色的長袍,看上去反倒更像是後世的道人。
這名老僧叫支婁迦讖,他於桓帝末年來到大漢,一直在白馬寺中居住,期間翻譯了大量佛經。董卓亂政期間,袁紹為了圍城將雒陽周邊所有民居全部推平,白馬寺也在其中。支婁迦讖躲避到鄉間,直到十年後曹操帶漢帝返回雒陽他才重新出山,找尚書令荀彧幫助重建了白馬寺。
支婁迦讖是個充滿智慧的人,聽了王垕的問題莞爾笑道:“尚書僕射不要說笑,您推廣的普及教育已為大漢朝廷提供了大量人才,又何必來找我求方法呢?”
————
三國小知識:
佛教於東漢傳入我國,我國的第一座寺廟就是白馬寺。而支婁迦讖則是佛教在中國傳播前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東漢桓帝末年到雒陽,於漢靈帝時翻譯《道行般若經》、《兜沙經》等,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他在董卓入雒陽之後就消失於歷史之中,文中屬於“創作”。《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普淨和尚純屬創作,不太可能是真的。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