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涼州 第九十六章 三喜臨門(第1/3頁)
章節報錯
好幾十人嬉笑著走入後院,看到亂七八糟的一片景象,不禁有些想笑。
曹操笑道:“厚土,後院西面墊這麼高的土做什麼?”
王垕拉過洪烈,“來,你告訴大司馬為什麼。”
洪烈走到西面土坡上,正色道:“這邊這高原,當然地勢高。”
曹操不由得一愣,指著從“高原”上彎曲著流下的兩條彎彎曲曲的小水溝道:“這兩個水渠又是什麼?
洪烈回答:“那是大河和大江。”
隨後他跳下“青藏高原”,進入一個土坑。
“這裡是益州(四川)盆地,北面的一連串山脈是秦嶺。”
洪烈跨過“秦嶺”,來到“黃土高原”,指著高原南側東西兩片土地,“這邊是關中平原,這邊是雒陽盆地。大河、大江下游水文系統太過複雜,我還沒弄好,暫時只有大漢西面幾個州,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弄完。桑欽的《水經》很多東西也沒有寫清楚,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走遍天下,好好的撰寫一本新的《水經》。”
洪烈光撓著頭訴說自己的困難,卻沒有發現曹操等人看向他的眼神已是不對。
曹操指著雒陽盆地正中那塊大紅石頭問道:“那這裡一定是長安了。”
洪烈點頭,又指著大紅石頭北邊那些小綠石頭給曹老闆介紹了雒陽朝廷剛剛收回的河內諸縣。
曹操由衷讚道:“厚土,烈兒的聰慧與我兒曹衝不相上下,但烈兒學的才是真正的學問啊。”
王垕趁機道:“如今天下士族培養人才的方法太過緩慢,且不成系統。雖然朝廷已經有了太學,但太學畢竟是教導成人的學府,民間大量孩子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朝廷控制的州縣目前還很有限,但也應該在地方村莊上建立供小孩子讀書的小學,在每個縣建立一所供大一些孩子讀書的中學。如此一來,過不了幾代人,大漢百姓的識字率就會大為提升,到那時才會有足夠的人才來研究更高深的學問,大漢也會重新強盛起來。”
曹操從未想過普及教育,他在這方面的思維還和士族沒有差別,聽了王垕的話有些遲疑:“厚土所說如果真的能成,大漢必文華之風盛行。但這需要多少錢財?那些孩童從小沒有機會讀書固然可惜,但他們全去學習學問了,家裡的勞務又該如何?朝廷又去哪裡尋找如此多的老師呢?”
王垕駁斥道:“不能因為一件事困難就不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在司隸各地都在建立折衝府,可先模仿偃師折衝府的辦法,讓適齡的孩子每天晚上集中學習。至於老師也好辦,這次科舉考試可以增加第一輪取士的人數,那些透過第一輪考試但沒透過殿試的舉人就任命他們為勸學官,駐派到地方上作為老師。”
曹操滿意的點頭:“我就知道厚土必然會有辦法,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
王垕領命,又道:“偃師折衝府折衝校尉(曹丕)報告,偃師的人才培養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效。但隨之也發現很多不同於舊儒生的人才,他們有的精於水利,有的長於機械,還有的專研於事物的變化,共同點都是在實際操作中探尋出真理。雖然折衝校尉將這些人才發現的學問一一整理並送給太學學子學習的,但太學的學風還是偏重務虛,真正能理解這些知識的人寥寥無幾。”
偃師折衝府的成功是雒陽朝廷現在最大的一個優勢,曹操憂慮道:“如之奈何?”
王垕本想說知識是從小培養,想讓即將展開的縣學、鄉學中全都以這些知識為教材。
偃師折衝府右翼都尉法正突然道:“大司馬,王長史,我覺得應該建立一所類似於太學的學校,專門研究這些新學問。其中學習優秀者同樣授予一定的官職,那樣天下間所有人就會主動的去研究這些學問。長此以往,新學問自然能夠廣大的傳播開來。”
霸府主簿司馬懿也道:“在科舉考試中也可以增加相應新學問的題目,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招募一些專業技術的人才,同樣授予他們官職。如此一來,也可讓天下人都去主動學習新學問。”
這個話題一下因為法正、司馬懿的發言擴大開,眾人三言兩語的討論起來。
徐庶認為科舉可以學習察舉制設立不同的科目,便於選拔不同型別的人才。
陳群覺得應該朝廷統一新學問的標準,最好再由朝廷印刷一批新學問的書目以供天下人學習。
荀彧則認為推廣新學問還能順便推廣雕版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對擴大雒陽朝廷的影響力很有作用。
國淵則表示他有的是師兄弟能拉到新學校當老師,就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接受新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