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五十六章 擅射者(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來果真天下大亂,魯肅認為江淮之地情況複雜,不適合留守,應該到“沃野萬里,民富兵強”的江東地區。於是他和自己的部下一起向江東轉移,弱小者在前面,強壯者在後面,一共有三百多人一起行動。當地的官府派軍隊追殺魯肅。
你們猜魯肅是怎麼脫困的?
這傢伙豎起一面盾牌,用弓箭射盾,直接將盾牌射穿,追兵直接就嚇尿了,魯肅從容帶兵離開,投奔了孫策。
所以說魯肅也是個善射者,至少臂力夠大。
魯肅生的是人高馬大,由於守孝,長期不沾葷腥、酒水,面容有些消瘦,但其眼神中透出一股精氣,再加上一身合體的勁袍,整個人顯得十分乾練。
反觀周瑜,羽扇綸巾,文氣彬彬,臉色發白,還不時輕咳兩聲,一點不像是一個大將軍,更像一個文弱儒生。
孫策死後愈發繁重的公務壓垮了這位儒生將軍的身體,這也是孫權進攻廬江、江夏沒有帶周瑜前往的原因。
江邊風大,周瑜剛剛病癒,本不需要親自迎接魯肅,但他還是來了。因為他知道,孫家陣營現在已經走入了一個死衚衕,只靠他們這些淮泗老臣和孫氏一族很難繼續在江東立足,他們急需要一個人為他們規劃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路線。
“子敬(魯肅字),請飲此杯。”
周瑜為魯肅奉上美酒,魯肅沒有任何推辭,接過美酒一飲而盡。
“會稽太守(孫權)征討不臣者李術,特讓我再次等候子敬。”
魯肅將耳杯放下,笑道:“李術為廬江太守,與會稽太守平級,如何說是不臣?”
周瑜低頭沉默不語。
魯肅又道:“我聽說會稽太守擊破李術,又進攻江夏。公瑾可看好此戰?”
周瑜嘆道:“江東士族不容孫氏,不想辦法拿下江夏,一旦江東反水,孫氏就連一個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
魯肅搖頭:“公瑾想差了。江東士族不喜孫氏是因為之前孫氏兩代人在江東殺伐過甚。既然會稽太守接管孫氏大權,就應當重用江東之人,將打下的土地分給江東士族管理,如此一來江東士族就會轉而幫助孫氏,一同抵抗大將軍袁紹。”
周瑜先是一喜,緊跟著又沉默下來。因為他就是幫助孫策血腥鎮壓江東士族的一員。魯肅能這麼說,是因為他手上沒有沾過江東士族的血。而他、有程普、朱治等孫氏老人是沒有機會和江東士族和解的。
魯肅是何等聰明之輩,當然明白周瑜的難處,道:“此事只能由會稽太守親自施行才有效果。待會稽太守歸來,公瑾應當主動要求前往柴桑練兵,一來可以離開吳郡這個混亂的中心,二來練好水軍也能防他日袁紹大軍領兵南下。三來…”
魯肅沉默了一下,“三來,我觀公瑾身體大不如前,柴桑安靜,更容易養護身體。孫氏上下,知兵者以公瑾為最,公瑾還是要保重身體。”
周瑜點頭,他早有此意,就等孫權回軍便準備請求前往柴桑。
魯肅又道:“我在家中時曾接到好友劉子揚的密信,他勸我不要返回江東,讓我和他一起去巢湖投奔鄭寶。不曾想才三兩年光景,劉子揚殺了鄭寶投奔曹操,又在許都作亂,斷絕曹操後路,最終曹操反攻許都,劉子揚才智卓絕,卻落得自刎的結局。”
周瑜聽了魯肅的話很是感慨:“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日我主雖然年幼,但親賢貴士,納奇錄異。我聽說古代先賢曾留下神秘的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現在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領悟到這個道理,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當作一回事。”
魯肅深以為然,二人攜手返回吳郡。
就在東吳兩位大都督攜手前行之時,還有兩位善射者再次走到了一起。
涼州,金城郡和武威郡交界一代。
馬騰、韓遂,涼州兩股最大勢力的軍閥又一次站到了一起。
由於袁紹的離心之計,涼州各路小軍閥頻頻異動。
為應對這種情況,半個月前韓遂派使者找到馬騰,低頭向馬騰認錯,稱之前殺害馬騰妻兒的並不是他手下士兵,是招募的羌族遊騎揹著他犯下的罪行。
————
三國小知識:
1、孫權第一次進攻江夏其實是在203年,不是201年。書中為了劇情把時間給改了。
2、魯肅很早便跟隨孫策,但很快因為祖母去世就回家守孝,期間劉曄曾想拉他一起投奔鄭寶。後來魯肅接受周瑜的勸說,還是返回江東。但那時孫策已經死了,主事的是孫權。
3、馬騰韓遂曾經短暫的結義,但後來因為麾下發生爭鬥反目,韓遂還殺了馬騰的家人(包括老婆、女兒、幼子等)之後一直到馬騰入朝都沒有再和韓遂和好,反倒是馬超賣了老子一家和韓遂結盟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