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五十四章 聰明計程車族開始警惕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垕一愣,他這兩天都在忙馬鈞的事,果然不知毛玠出走一事。
曹操嘆氣道:“我還是東郡太守的時候孝先(毛玠)就投奔於我,我與他交談甚歡。
“他說現今國家分裂,君主流離,百姓居無定所,飢餓流亡,國家沒有能維持一年的儲備,百姓也沒有安定的心思,這種狀況是難於持久的。我應當擁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於耕植業,積蓄軍用物資,這樣,稱霸稱王的大業就可以成功了。
“他是第一個勸我稱霸天下的人,沒想到就這樣離我而去了。”
王垕不解:“為何他要走呢?他的身後又沒有家族掣肘。”
曹操無奈道:“因為他是士啊,他不認可《求賢令》的標準,更加不理解開科考試選拔人才的道理。”
這就是標準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了。毛玠謙謙君子,有謀略,能辦事,本是曹操身邊很重要的謀臣。王垕與其相處不多,但也知其才華。
但毛玠抱著察舉制不放,認為只有奉行察舉制才能選拔出合格的人才,不認可考試選材的方式。開始還好,毛玠知道尚書檯準備在秋後考試求才,卻並沒有在意。可當曹操找到他,讓他主持秋後的第一次科舉後,毛玠終於醒悟了過來。
因為這時他才發現一切都是曹操的本意,曹操已經看不上大漢實行了將近三百年的察舉制,反而想要應用考試這種“非正道”來選拔人才。
毛玠和曹操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兩人關於什麼才是人才的標準,察舉制和科舉制之間的優劣辯論了數日,最終兩人誰都說服不了誰,毛玠只能選擇辭官。
曹操找來王垕,就是想再問一問,究竟是科舉好還是察舉好。同時曹操還想讓王垕來代替毛玠,負責兩個月後的科舉工作。
說實話,在漢末這個時期,察舉和科舉可能很難分出優劣。
察舉制也是需要考試的,尤其是明經、明法兩科,更是要透過考試選拔人才。但其他諸如孝廉、茂才之類的科目,雖然也需要進行文字方面的測試,但考試內容較為淺薄,應考者又都為士族,幾乎不存在不識字的可能,也就無法做到篩選人才的目的。
而由於漢朝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員之手,人為因素對選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被舉者都是現任官吏或者士族子弟,造成相當多寒門中的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士族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將察舉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無遺。
正所謂“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朝堂上出現了 “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士族集團。此時的察舉制已蛻變為世襲制,成為那些士族維持特權特權的工具了。
那為什麼還說察舉和科舉在這一時期很可能分不出優劣呢?
道理很簡單,在這個時期,知識都掌握在士族手中,就算使用了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肯定還是士族出身,其結果與察舉並無差別。
但王垕這麼竭力向曹操推薦科舉可不只是想要換一個方法那麼簡單。士族把持察舉制的惡果將大漢帶入了混亂的深淵,只有建立一種新的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和舊的社會分割開。
再說了,就算科舉選出來的人才短時間內還都是士族,那也是士族中的精英,濫竽充數之輩只會無所遁形。
而何況王垕知道科舉將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千年的時間,是得到時間驗證的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材方法。哪怕是到了後世,每年不一樣有數百萬的考生參加每年一次的高考,就為了上一所好大學嗎?至於被戲稱為新時代科舉的國考,更是每年的參考人數都在衝擊新高。
不趁著有機會推行科舉制,真等察舉蛻變為九品中正制,那才是對底層百姓的不負責任。
一些聰明計程車族就注意到司隸這邊曹營的動向,警惕司隸的新制度可能對士族造成的衝擊了。
毛玠的離去很可能只是一個開始,當大部分士族發現科舉制將剝奪他們世襲了百年的權利,反撲才會真正的開始。
還好,王垕很早在準備應對這件事了,便宜的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也要抓緊問世才行。
王垕便應下了科舉之事,反正現在距離第一次科舉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來得及準備。
曹操又詢問王垕偃師折衝府還需要什麼幫助,朝廷和司空府一定全力支援。
王垕一一道出,還好好誇讚了曹丕一番,最後打聽了蔡琰之事。
曹操稱他已經派人去聯絡南部匈奴,王垕這才放心,回去總算能給老婆一個交代。
見無事了,王垕這就打算離開但突然又想到什麼,有些不好意思的開口:“假如能找一些經驗豐富的產婆或者婦科醫士也派往偃師就更好了。我回來前婚配的那些府兵的老婆有很多都懷上了…”
王垕的話音越來越小,因為曹操臉色變得十分難看,眼神也總往王垕脖子上瞄,似乎在尋找順手的劈砍方向。
“那個…要是為難就算了,我們折衝府人才多,應該還能找到有經驗的婦人。”
王垕趕緊撂下一句話,起身行禮跑出了司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