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五十二章 口吃的馬鈞(第1/2頁)
章節報錯
漢末的造紙技術在蔡倫紙的工藝技巧上略有進步,主要材料也由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漸漸向麻料和桑皮這種特定材料轉變。靈帝時期的左伯紙就是其中代表。
但左伯紙的製作工藝還是過於繁瑣,再加上漢末天下大亂,造紙工藝不但沒有進步,反倒因為產量和價格問題沒有推廣開,結實耐用、便於儲存的簡牘再一次成為知識的傳遞載具,簡牘使用率反比靈帝之前要高的多。
如果這時出現一種紙,結實好用,材料收集方便,造價又低,知識的傳播效率一定會大幅提升。
王垕心中本也將造紙作為急需改造的技術之一。
想要打破士族的知識壟斷,廉價且方便攜帶的紙張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傳播物。同理,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也一樣重要。
但對於目前的曹操陣營,造紙術和印刷術雖好,卻還是比不上種地。
再加上王垕一直忙於水力轉化,也就一直沒有嘗試造紙。
馬鈞造紙就沒有想這麼多,完全是一個技術人才在展示自身才學,他就是為了出名。
想出名當然沒錯,畢竟在察舉制下只有出名才能當官嘛。
實際上馬鈞想透過攻破技術壁壘的方式來出名這件事本身在這個世道看來已經是離經叛道了。
漢代人怎麼出名?
至賢至孝才能出名,比如袁紹。
兄友弟恭才能出名,比如孔融。
才高八斗,目空一切,行為異於常人,動不動還得裸奔一下才能出名,比如禰衡。
當然,想出名還有一個先決條件,你得是士族,否則再怎麼孝順父母,再怎麼兄友弟恭,也比不過人家出身好。
馬鈞的出身就是寒門中的寒門,可能連徐庶都比不上,但至少也是從小學習,且有一定的數學基礎。
本來這樣的水平就算是寒門出身在漢末亂世也足夠找一份不錯工作,但馬鈞有個大毛病——口吃。
話都說不利索還怎麼當官?
馬鈞受困於先天劣勢,二十幾年鬱郁不得志。
直到《求賢令》和《招能人異士令》傳到了正在長安“找工作”的馬鈞耳中。
作為一個小寒門,馬鈞並沒有意識到這兩個政令是在給大漢第一屆科舉打掩護,他只是欣喜自己終於有出路了。
馬鈞還是很有自知之明,口吃的他肯定不太符合《求賢令》的標準,但《招能人異士令》怎麼看都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啊。
因為口吃,馬鈞不喜歡和人交談。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琢磨別人看似沒用的知識,尤其喜歡機關巧變,久而久之便有了很深的機械學造詣。又因他不善於和人交流,根本沒有人知道他有這種才能。實際上由於馬鈞的口吃,很多人都不願安靜的和他說上一會話。因此他的朋友極少,且大多是說起話沒完沒了的那種人。對這些人來說,馬鈞是個很好的聽眾。
《招能人異士令》讓馬鈞看到了希望。他第一時間趕往雒陽,找到尚書檯,並獻上了由他設計的織綾機圖紙。
在馬鈞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自稱能人異士找到尚書檯,這些人大多都是方士或者騙子。他們在陳群的一一鑑別之下大多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啊,不對,是發配到弘農去開荒了。
馬鈞不同,他有長安官員朋友的舉薦信,也確實拿出一套陳群完全看不懂的圖紙來。
陳群很稱職的立刻組織民曹的工匠按照馬鈞的圖紙製作織綾機,一試之下果然比舊有的織綾機好用的多,馬鈞這才被委任以冬官之職。
之後馬鈞又瞄準到雒陽附近荒廢的水車,親自主持了水車的修復工作。
在連續兩次優異的完成任務之後,馬鈞在雒陽也可以算小有名氣,這時他便想到了造紙。
但馬鈞還是看輕了造紙的難度,大半個月也沒有造出一張合格的紙張。就在這個時候,王垕來了。
當王垕抵達瀍水河畔的造紙作坊,天色已經全黑了。造紙作坊內的奴工也大多休息了,少數守夜的衛兵打著哈氣,不時揮舞手中火把好讓煩人的蚊子飛遠一些。還有一間草屋亮著燈,那裡自然就是馬鈞的房間了。
“馬冬官,有人來訪。”
“好好好…好的。”
馬鈞還在奇怪怎麼夜裡也會來找找他,王垕便推門走入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