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垕的遊玩的目標不是陽渠,一家人透過浮橋度過陽渠繼續南下,穿過之前曹軍紮營過的太學遺址,來到了洛水河畔。

到了洛水這邊城市的感覺便少了很多,再加上曹操幾衛禁軍和王垕修建的水泥廠、磚廠都在雒陽城北,洛水河畔十分的清靜,逐漸成了很多雒陽官員沐休出遊的首選。由於遊人太多,王垕一家一開始都沒找到太好的地點休息。

還好王垕到了這裡不久就遇到幾波官吏,每個官吏都親切和王垕這個司空府紅人問好。更有一個吏小說非要把一塊臨河的平整土地讓給王垕。

王垕微微感謝便佔了那人的地方。那人名義上是負責皇帝劉協飲食採買的宮中小吏,但王垕清楚的記得一次幫郭嘉處理文書時見過他的名字,似乎是郭嘉在雒陽重建校事府後的招募第一批人員。反正都是自己人,佔了他的地方反倒顯得磊落。

張柄、趙撲各自向左右兩側走了幾十步確認安全,王二柱帶著幾個僕人在空地上立起一個三面的帷,對著洛水的一面是空的,便於沿河看景。

不知是不是錯覺,王垕感覺王二柱幾人比以往要幹活更賣力了,心中感到一絲欣慰,又看向洛水安靜的流淌,頓時覺得一切事情都能像流水一般迎刃而解,吟道:“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砂。”

張王氏、劉竟、趙氏乃至張婆婆都是有學識的,聽王垕的詩頗具意境紛紛叫好,還一個個十分不知趣的讓王垕繼續說幾句。

這又不是以前學過的那些“背誦全文”,王垕能突然想起這麼一句已經很難得了,只能搪塞“文章天成”、“妙手偶得”之類的話,反倒引得老孃和兩個老婆更加叫好。

王垕臉皮薄,一手抱著王遠,一手拉著洪烈,以踏青為名沿著洛水向上遊走去。

趙撲連忙跟上三人。

洛水沿岸也有曹軍的屯田所,不過大多在雒陽上下游,雒陽卻是沒有。這是防止發生兵變的一種保護。雒陽既然成了國都,那麼除了禁軍就不能有其他軍事單位,王垕、沮授編練的折衝府在百里外的偃師也是這個原因。

因此雒陽南部這段洛水就保持了它原本的模樣,至少董卓走後到現在這十年應是沒有太多變化,對面河岸上甚至還有當年西涼軍退走時燒燬的半截橋樑。

看到人造物王垕有些感興趣,過去檢視,想要給王遠、洪烈講解這座橋樑可能的解構。

但走到一半王垕卻愣了,因為對岸半截橋樑後方有一個不大的水車,正是他之前找到的畢嵐版水車。但這個水車卻嶄新無比,好像昨天才裝上一般。它在洛水水流的帶動下不停的旋轉,將一股股清水抬到高處流入竹製的引水渠中,最終流入遠方的農田之中。

水車當然不可能連續執行十幾年,那麼就一定有人將它立在這裡,而王垕手中缺少的就是這種技術人才。

王垕連忙讓趙撲打聽到底是誰立的這個水車。

但趙撲以王垕三人無人保護唯由拒絕了。

王垕只能帶著孩子先回到帷,趙撲這才找渡口過河,尋找老農詢問水車事宜。

等趙撲回來,王垕已經帶著家人吃了兩輪燒烤,光剩下剔牙了。

當然,王垕也沒忘記給趙撲留了他的那一份。

趙撲也不客氣,拿起一串烤的酥脆的雞肉塞入口中。

王垕著急,連忙問道:“怎麼樣?可找到是誰造的那輛水車?”

趙撲吞下雞肉回道:“找了三個人才問清楚,說是雒陽裡的官員給立的,但具體是誰說不出來。我覺得掾屬找錯了方向,若是去尚書檯或者司空府問一問定能找到是何人。”

王垕暗暗記住此事,準備回去再去尋找此人,當下還是陪家人更重要。

————

三國小知識:

文中王垕“創造”的詩句出自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中的第二首,全文是: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疾,驚起鴛鴦出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