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四十五章 全面發展(第1/2頁)
章節報錯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昨夜一場春雨降臨,讓本就泥濘的道路更加的難走。但這也讓土地變得較為柔軟,方便即將開始的開荒工作。
不錯,慘無人道的剝削者王垕居然連一天婚假都沒給手下士兵,在迎娶老婆的第二天還要求八百標兵照常出勤工作。
但這廝應該是沒想到自己也會成為新郎官,因此早上起床時只覺得腰痠背痛。
今日的集結比往日晚了一刻鐘還要多,往日間總是第一個抵達的沮授更是一直沒看見人。對此,王垕表示理解,沮授也是一把歲數了,折騰了一夜下不了床是很正常。
但畢竟還是所有人都遲到了,王垕當即懲罰所有人包括他在內早飯都要扣除一個胡餅。
不扣也不行,因為折衝府的七八個伙伕今日同樣沒起來,他們還忘記做早飯了,更何況現在又多了八百張嘴,這些伙伕只能在各自老婆的幫助下趕緊給大家隨便做了些粥飯。
反倒是中堅營那些看熱鬧的禁軍雖然暫時同折衝府住在一起,但他們有自己的伙伕,不用擔心吃飯問題。就是這些禁軍怎麼看上去也有些沒休息好?
等所有人都吃完飯,王垕和扶著腰姍姍來遲的沮授開始分配新一天工作。
今日除了少數人繼續燒磚、燒水泥,開荒也終於要提到議程之中。四月是種植糧食的最後時機,這時種植水稻有些晚了,只能選擇種植高粱和小米。
高粱和小米在這個年代也是主食。小米又叫粟米,古代諸侯王的主食就是小米。高粱的別稱就更多了,桃黍、荻粱、烏禾,不同地方的不同叫法。總共大約600名標兵被派出去進行開荒。
其他200人,其中50人去燒磚、燒水泥,剩下一百多人要在王垕的帶領下建造水車和鐵匠鋪。相關圖紙王垕在雒陽時就準備好了,就等著蓋起來研究可行性。
這一百多人大多是王垕剛穿越過來時的後營老人,最會搭建營帳、建造各類木工軍事製品,本就屬於輔兵中的技術兵種。之前曹軍在兗州千里轉進中的快速浮橋、連環船、冰橇等大多是這些士兵作為工作主力。這些府兵別管識不識字,看不看得懂圖紙,至少能聽得懂王垕想要什麼東西,還能將那個東西做出來,這一點在漢末相當的難能可貴。
其他那些燒磚、燒水泥和開荒的府兵大多來自傷愈的傷兵、在官渡俘虜的袁軍士兵和少量在許都招募計程車兵,幹些力氣活還行,玩點帶技術含量的就不夠看了。
至於剛許配給八百標兵的女子們也不能閒著。王垕讓劉竟帶著洪烈先將每個女子的具體情況統計成冊,包括籍貫、年齡、是否識字等,再依據文化程度分組工作。
文化程度較低女子的就負責幫標兵漿洗衣物,在村落之間的空地上開墾菜地,幫助伙伕做飯,將白灰調成白漿給房屋刷漿等等。後期王垕還打算移植一些桑樹或者麻類植物,看能不能自己紡絲織布。
年紀稍長一些或者懂幾個字的女子就作為上面那些女子的管理者,同樣是二十五人一組,分組管理。作為管理者的女子每日有多半個胡餅的獎勵。即便是半個胡餅,也讓這些女子自覺高人一等,晚上回到家能和自己的男人神氣半天,直到被丟到床上才算作罷。
少數有一定文化的幾個女子讓劉竟、阮囡帶著在折衝府內立下各種指路牌、牌匾,還要書寫每家每戶的門牌。
比如這種:偃師折衝府左翼甲字別部司馬第一百將下屬第九伍伍長李仲。
這是個很精細的工作,再加上這個年代用刀筆寫字很費力氣,幾個女子暫時得忙一段時間。
張遼帶著休息了一夜的中堅營拉著一車車磚塊離開了,他們準備到偃師折衝府以東二十里外一處早就選好的地點搭建常駐營地。從今往後他們再返回折衝府也只是補充物資。
由於曹操、荀彧很重視偃師折衝府,各種物資配備齊全,還給調配了不少大牲口,開荒不算太困難。漢末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直轅犁,都是二牛抬槓式,效率在這個年代算是很高了。
不過這和王垕後世小時後在老家見過的犁還是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後世的犁都是一頭牛就能使用。那是曲柄犁,從唐代開始才一點點推廣到全國。後世一直到了現代的犁都是曲轅犁,只是相比比唐宋時期的犁解構更合理,材料更結實罷了。
王垕也是剛發現這個問題,趕緊又抽出一個工作組出來進行犁的改造,但在出成果之前還是隻能使用傳統直轅犁開墾荒地。他本人這幾日則一直在新建的水車和鐵匠鋪附近轉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