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三十三章 無所不能王厚土(第1/2頁)
章節報錯
曹操陣營雖然沒有確定大的方向,但雒陽百廢待興,眾人也不會沒有事情做。安定百姓、開墾土地、開挖河渠、招募訓練士兵、修繕雒陽城,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人去完成。王垕也忙得腳不沾地,他的“滿腹經綸”也就暫時還沒有施展的空間。
由於王垕之前帶領的曹軍後營都是幹活的好手,曹操便大手一揮,命王垕帶領本部士兵全都轉為半工半農的工程兵,人數定額為八百,專門負責各方攻城建設工作。
王垕直接將麾下這隻工程兵簡稱為八百標兵,反正別人也聽不懂,圖個自娛自樂。
雒陽城大半的工程都少不了這八百標兵的身影。在王垕各種奇思妙想的加持下,八百標兵成為了超人一般的存在,任何難題都難不倒他們。
先是曹洪要求王垕帶兵去搭建他們這些東歸士兵的固定營地,還要平整一塊訓練用的校場。在曹洪看來這項工作就算有其他各營士兵的幫助至少也要大半個月才能完成。
王垕確實沒蓋過房子,但他懂得什麼叫分工合作,什麼叫流水線作業,什麼叫標準化施工。他也根本不需要知道怎麼去搭建營地,那是技術員的工作,他一個工程監理協調上下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在經過第一天的磨合和簡單培訓之後,這項以曹洪為投資方,王垕為監理,沮授為技術總工,五子良將為包工頭的軍事營地搭建工程正式啟動。
人員充足,物料齊備,還不需要給工錢,這麼好的條件兩千年以後都不容易湊齊。
新軍營中士兵居住的房子是半草半泥的草房,軍官稍好也不過就是泥牆高上一尺,本質上還是草房。(將軍級在雒陽城內另有房舍)而且還是那種只有一個簡易的木門,連窗戶都沒有的草房。
第一天立柱上樑,第二天立牆、屋頂鋪草,建房工作搞定。
校場更加簡單,因為他們根本就是在之前的大漢北軍所在地搭建屋舍,場地本就是平整的,除除草就行。一般都是飯後活動時間,王垕一聲令下,小半個校場的草就拔完了。
唯一可能算是有點工程量的也就是木質圍牆了。但在標準化施工、流水線作業和分工段作業三大殺器之下,軍營的圍牆也只耗費了兩天時間。這兩天正好可以讓草房牆壁上的泥幹一幹。
於是僅僅四天,也就是曹洪找到王垕的第五天,一座可容納滿員十部兵馬的大型軍營就出現在雒陽以北,以至於一些來往雒陽的零散客商還以為出現了什麼神蹟。就連曹操得知王垕四天搭建好一座軍營都要親自來雒陽城北親眼看一看才敢相信。
王垕的名聲立刻就在雒陽傳開,很快第二項工作主動上門。
獨眼將軍夏侯惇正帶領幾十萬屯田兵趁河水開凍和春耕前的短暫時間趁機梳理荒廢的水渠,但只靠他們很可能無法在春耕前疏通好全部水渠。這時雒陽城北一夜起了一座軍營的傳聞傳到夏侯惇耳中,他便找到老大曹操,要司空府掾屬王垕去幫忙。
王垕也不懂水利工程,但只是簡單的疏通淤塞應該不算太難。在實地考察兩天後,王垕給出了兩套方案。
第一種還是傳統的乾式作業,先將河道隔開,排水後用人力將淤泥挖出。王垕只是將流水線作業法書寫成書交給夏侯惇使用就讓這個傳統方法提高了將近兩成的效率。
第二種則是王垕帶著八百標兵實驗了五天才研究出的新方法,這也幸虧王垕的八百標兵中有相當數量的工匠,能夠隨時實現王垕一些不太誇張的想法。這個方法可以用於水流速度較快的河渠,且不需要隔離河道。
具體方法是將兩條小船用木板連在一起成為雙體船,再在兩船之間的空隙加裝一個由木質齒輪帶動的巨大扇葉,扇葉沉入水中,連線扇葉的主軸可更換不同長短以適應不同的河床深度。工作時在岸上將連體船用繩索固定,測量好河床深度,下放扇葉,由四個人轉動搖把帶動齒輪,齒輪再帶動扇葉轉動將河床底部的泥沙揚起,泥沙自然就跟隨水流流動到了下游。
兩種方法剛剛交給夏侯惇使用,八百標兵又被派往幫助修繕城內各官員府邸。
這次王垕就要好好研究一下了,畢竟這也關乎他的居住權。
雒陽這幾天本就倒春寒,房子還四處漏風,王垕早就想推到重建了。
經過實地考察,王垕帶著八百標兵在雒陽城西北的瀍水河畔建造了一座磚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