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件事,朱靈信心十足。

誠然,曹操麾下士兵要精銳一些,裝備也要稍好一點。

反觀朱靈麾下雖有五千人,但他一個偏將軍本部兵馬滿編也不過三千人,其中全部騎兵還都被路招帶走了。也就是說他帶領的五千兵只有不到一半士兵戰力可靠,剩餘士兵都是從許都周圍抽調的曹軍預備隊,也就是所謂的郡縣兵,戰力有限。

理論上朱靈軍戰力就算比曹操多一些,也不會佔到太高的上風。

但不要忘了,朱靈以逸待勞多日,麾下士兵也逐漸從主將背叛的負面情緒中擺脫,反倒隨著漢帝一次次給朱靈升官加爵,這些士兵大多開始認為他們是在為大漢戰鬥。同時那些郡縣兵在經過這十幾日的短暫訓練,戰鬥力也增加了很多,至少沒有出現剛一接戰就大肆逃跑的情況。

反觀曹軍,逃跑多日,勞累還是其次,主要是士氣不振,如果不是曹操終於下令南歸,說不定早就散了。

因此當曹操讓張郃、徐晃率騎兵去救援王垕,戰場正面的曹軍便開始節節敗退。

張遼、程昱兩部被同等數量的郡縣兵纏住就是最好的證明。戰場西側的于禁、樂進兩部更是快要撐不住,兩部都已減員過半。如果不是兩部人馬完全被淹沒在朱靈軍士兵的潮水中,退無可退,朱靈軍又殺紅了眼,只要戰功,不收俘虜,說不定兩人已經敗了。

曹操從開戰起就不時看向西南的方向,那是許都的所在地,是大漢的國都,也是曹操的勢力中心。而現在,許都是還是大漢的國都,卻和曹操沒有關係了。

當路招射出弩矢的時候,也就是太陽落山的瞬間,曹操終於收回目光。朱靈軍衝的最猛的一個士兵此刻剛好距離曹操五十步,如果是騎兵,跨越這個距離只需要兩個呼吸。

那名勇敢計程車兵很快就被史渙斬殺,但當數量更多更勇敢計程車兵到來乃至突入五十步的極限位置,曹操的親衛便不得不也參與到戰鬥之中。

這表明,曹軍的全面潰敗真的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朱靈才從巢車上下來。他將親帶最後一隻預備隊給予曹操最後一擊。

朱靈翻身上馬,剛要釋出全軍總攻的命令,一股奇怪的冰冷感覺充斥了他的內心,將其包裹起來。他感覺到了汗毛倒立般的恐懼,這是一名將軍對來自死亡的預感。

為什麼?

朱靈不解,他做到了能做的一切,只要下一秒他帶領等待了半天的親兵隊衝入戰場就能戰勝曹操,戰勝那個他本以為永遠無法企及的男人。

但朱靈卻猶豫了。他飛快在腦海中重新覆盤了一遍這場遭遇戰的每一個細節,然後他發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為什麼曹操的騎兵會選擇救援後軍,而不是作為牽制來攻擊他?僅僅是為了擊敗路招解決後顧之憂嗎?但如果正面戰場敗了,擊敗路招的偏師又有什麼作用?

一開始為什麼曹操要分開佈陣?前面的四個小陣除了吸引他的注意還有什麼作用?明明四個小陣都要崩潰了,曹操卻一直嚴守中軍?中軍與四個小陣合兵不是更好防守嗎?

無論朱靈怎樣思索都想不到曹操可能翻盤的機會,總不能是曹操自覺無法戰勝他便自暴自棄了吧?

可能是朱靈思索的太久,一名親兵說道:“將軍,咱們要快一點。否則等趙司徒或者袁公的軍隊來了,咱們就無法獨吞這份功勞。”

趙溫?還有袁紹?

朱靈這才意識到他還有友軍。當然,不是說他剛知道這件事,路招可是每隔一天都會派出信使和他聯絡的。他只是和親兵一樣都想獨自擊敗曹操,將這份天大功勞吞下,選擇性的忘記了這件“小事”。

此刻朱靈得到親兵的提醒突然想到一個假設,一個可能性不太高的假設。

假如曹操也有一隻友軍呢?

那麼曹操在中軍前佈下的四個小陣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延緩朱靈的進攻頻率。曹操不救他們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本就是棄子。

是的,五子良將又如何?程昱又如何?為了勝利,曹操沒有什麼可以不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