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殘酷的戰爭(第2/2頁)
章節報錯
甚至於他去參加某個學術會議,都能捎帶手把人家一個美女科學家騙上床。
可想而知,這樣一個說他是花花公子都算是讚美的無可救藥的混蛋,怎麼可能真正見識過戰爭的殘酷與可怕?
而且在他的那個年代,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離他的生活很遠了,而且也相對來說不那麼的“殘酷”。
至少不會有士兵頂著機槍掃射去衝鋒,更沒有大規模的步兵叢集去衝擊堅固的防禦工事,扔下一地屍體之後艱難的勝利或者潰敗,一個陣地的攻防一天打下來能死掉美國在阿富汗一年死的人。
至於說戰爭對那些國家所造成的的破壞,社會秩序的崩塌、經濟的崩潰、和平生活的毀滅,以及更多的非直接性的戰爭災難……
生活在美國的大富豪又怎麼看得到呢?他們能聽到和看到的,只有媒體所宣傳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利益”。
“他們雖然失去了一切,但他們獲得了自由”或許可以成為託尼·史塔克那個時代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最好的註釋。
與之相比,二戰時期的戰爭災難要直接的多。
儘管在他們抵達歐洲戰場的時候,戰爭最激烈的階段已經過去,而且二戰在西線戰場的戰爭烈度也是遠遠不如東線戰場,但倫敦大轟炸、不列顛空戰和德國的海上封鎖,對作為同盟國在西線戰場唯一還未投降的國家的英國可謂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加之當他們抵達英國之後不久諾曼底登陸就開始了,戰爭的烈度一下子又升了起來。
英國是同盟國在西線反攻的大本營和大後方,因此大量的傷兵會被運到英國接受治療,而且能夠被運回來的除了那些有關係的傢伙之外,絕大部分都是死不掉但也沒法很快好起來的重傷員,其中有著很大比例的殘疾人。
雖然託尼儘可能的讓自己留在實驗室裡,靠著打造給前線的特殊部隊的裝備來讓自己不去想那些痛苦哀嚎的傷兵。
但這又怎麼可能是可以逃避得掉的?
他能夠躲掉那些那些傷兵的哀嚎和他們的身影,但他躲不掉自己內心的拷問。
如果託尼·史塔克是個表裡如一的混蛋或者花花公子,那他根本不會為這些事情而傷神,大頭兵而已,那不過是將軍們手裡的數字,對於他這樣的頂級富豪而言,這些人的人命加在一起可能還沒他隨手弄出來的玩具值錢。
就好像當時在阿富汗的時候,那隊護送他計程車兵全部加在一起,撫卹金加上裝備損失,可能都沒有當時他賣的傑里科導彈十分之一貴。
按照美國的相關規定,一名士兵確認是在戰鬥中陣亡的話,他的家屬可以領到軍方發放的八千美金和政府發放的大約三十萬美金左右的撫卹,除此之外還有軍方為士兵購買的大約五十萬美金的保險賠償,以及其他相關政策性的補償。
不過這些錢都必須是確認這名士兵是真的在戰鬥中陣亡,而不是其他原因非戰鬥性減員或者失蹤,而且除了直接發放的撫卹金之外其他的補償和保險賠付都是需要走漫長的流程的,以美國的行政效率……
如果所有的撫卹金和補償都能夠順利發放的話,也就不會有老兵洗履帶的事情發生了。
而當時護送託尼計程車兵前後幾輛車加起來也沒有五十人,所以他們的撫卹金加在一起即便足額髮放大約也就是一千多萬美金而已,這大約只是當時託尼·史塔克和美國軍方談生意時隨口說的一句“一次性購買超過五億美金送酒”的五十分之一。
當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時候,一個士兵的生命便是如此的廉價。
那個時候的託尼·史塔克更秉持著一種“造一個厲害的武器,然後找個機會用一次,靠著武器的恐怖威力恐嚇所有人”的思想,他造出來的武器是真打算用的,而不是像發射架上的核彈一樣,是一種武力威懾。
這在當時的託尼·史塔克看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戰略威懾手段,比起擺在架子上的武力威懾他覺得實際使用一下效果會更好,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當現在的他回過頭來再去看這種觀點的時候,託尼·史塔克所能感受到的只有一種恐怖的讓他毛骨悚然的窒息。
曾經的史塔克工業是美國軍方最大的軍火採購供應商,僅僅只是史塔克工業手指縫裡漏出來的那點殘渣都夠養活一個大型軍工集團,可想而知當年美國軍方從史塔克工業獲得了多少武器。
從最基本的槍支和彈藥到飛機、坦克等各種載具,以及型號、種類繁多且效果令人愛不釋手的導彈……
託尼根本無法計算當年的史塔克工業到底賣出去多少軍火,而這些軍火又到底殺死了多少人。
此時的託尼只要一閉上眼睛,就彷彿看到了無數慘死在史塔克工業製造的武器下的人在看著他,在向他討命。
如果不是當初在阿富汗的經歷已經讓託尼的良心經歷過一次譴責,他恐怕根本撐不下來精神就要崩潰了。
好在這一次他的老爹霍華德就在他身邊,他可以如同他所想的那樣問自己的父親,為什麼要選擇製造軍火了。
然而霍華德給託尼的回答卻讓他稍稍有些失望,因為這個時候的霍華德還只是一個精通機械和發明創造的大富豪,並不是後來那個影響力舉足輕重的軍工巨頭。
而且此時他們正在進行的也是一場正義的戰爭,這種時候製造武器武裝軍隊,完全可以說是為了人類的正義事業而奮鬥,如果不能擊敗德國為首的三國軸心贏得戰爭的勝利,那麼所有的人類都將被野心家所奴役。
可是對於託尼而言,七十年後的美國和二戰時期的美國可是有著本質上的截然不同的,因為七十年後的美國才是發起戰爭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