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如果各方所預料的那樣爆發了。

埃及的軍隊在編制完成之後,兩個集團軍兵分兩路從蘇丹進入了衣索比亞。

如今的蘇丹已經基本上可以視作埃及的領土,只不過名義上依舊是英埃共管而已,所以埃及的軍隊直接橫穿了整個蘇丹,甚至後勤補給基地都直接放在蘇丹境內。

兩個集團軍進入衣索比亞之後行軍的速度並不快,前線仍舊只有衣索比亞自己的軍隊在對抗著義大利的侵略軍。

這倒不是陳墨在玩什麼儲存實力,又或者在等衣索比亞開出更好的條件,而是衣索比亞國內的交通狀況實在不理想,埃及軍隊推進的速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快。

人們提到裝甲突擊,第一時間所想到的都是二戰中古德里安的閃擊波蘭和環法坦克飆車大賽,亦或者是冷戰時期蘇聯的鋼鐵洪流。

但只要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是建立在當時德軍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充足物資供給之下的。

而且裝甲部隊的快速突進和地形環境等各方面因素都有著諸多關係,惡劣環境下載具的損耗尤為嚴重。

不然的話,虎王奧托·卡里烏斯所寫的回憶錄就不是《泥濘中的老虎》了。

和許多人所想象的不一樣,裝甲部隊的推進並不是依靠裝甲車輛本身,短距離突襲或者行軍還好,但如果要進行長距離的行軍,就必須要藉助公路、鐵路運輸。

因為裝甲部隊所裝備的載具是有使用壽命的,而且還有燃料補給的問題。

雖然說陳墨裝備給兩個集團軍的所有車輛都是以埃及沙漠地形適性為前提設計的,即便是在衣索比亞境內也有著比較好的透過能力,但依舊存在著相對而言很高的故障率,並且部隊的燃料補給並不充裕。

作為穿越者,陳墨當然知道後勤的重要性。

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讓部隊在蘇丹境內建立後勤補給基地,以便運輸物資補給給前線部隊。

但埃及境內還好,這些年靠著死靈勞工們的努力,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讓埃及國內有著較為良好的交通網路,可以快速將物資或者部隊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蘇丹境內因為有著英國人修的溝通埃及和蘇丹的鐵路,倒也能夠把物資及時的運到。

可衣索比亞就不行了,它的國內基礎建設只能說差強人意,連像樣的公路都沒有。

別說讓裝甲部隊快速突進,連讓後勤物資能夠及時運送到前線都只能說勉勉強強,如果不是陳墨為兩個集團軍配備了相當完善的後勤和運輸車輛,恐怕還做不到這一點。

好在,雖然兩個集團軍的推進並不快,他們還是在衣索比亞人的防線崩潰之前抵達了戰場,並且迅速對義大利人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在這一時期,雖然坦克、裝甲車等機械化裝備已經被髮明出來,並且裝備到了部隊,但戰術方面卻仍舊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

德國方面,古德里安倒是已經摸索出了他的閃電戰和裝甲突擊理論,卻仍未在戰場上實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