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覺,有點像看到天上的星星彷彿近在咫尺,但想抓卻怎麼也抓不到。

與其他人的意見不同,徐佑並沒有放棄這種只存在於理論中的材料。

透過進一步的研究,徐佑發現了一些新的資訊。

“這種材料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夠在常壓下,具備其他物質在高壓下才能具有的各項性質。”

這種獨特的性質,徐佑也是第一次遇到。

經過詳細的驗證,徐佑基本可以確定,海島人工智慧的這一系列計算,是完全符合理論的。

這些所謂的材料“缺陷”、製備上的種種問題,也都是與這種材料的特殊之處,存在著緊密的聯絡。

“這麼說來,高壓並不是一個必要條件,關鍵的還是高壓產生的結果?”

不管怎麼說,海島人工智慧的這個計算結果,給徐佑帶來了非常大的啟發。

也讓徐佑更加堅定了,利用人工智慧去解決常溫超導問題的決心。

現在的海島量子計算機與海島人工智慧,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在對應的領域上,也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徐佑並沒有感到滿足。

世界最強,並不代表它們已經到達了技術的上限。

它們完全可以達到更快的計算速度,以及更智慧化的分析問題方式。

經過慎重的思考後,徐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開發一個比海島人工智慧更強大的人工智慧。

與此同時,這個人工智慧,也需要依託於一個更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才行。

徐佑將其命名為“算經”專案。

“算經”的終極目標,是能讓人工智慧不僅實現快速的計算速度,還要具備更強的、類似人類的自主學習能力。

這種學習方式,以“海島”的深度學習並不完全相同。

“海島”的深度學習,是在徐佑完成某個方面的程式編寫後,才能夠根據規則進行學習。

本質上,還是依賴於其超強的計算能力,創造力上還遠遠無法與人類相比。

完成了專案的申請書之後,徐佑將方案提交了上去。

申請書中,徐佑詳細的闡述了這個專案的戰略意義,以及自己為什麼要在海島量子計算機之外,再開闢一個新的專案。

“海島計劃”這個專案,更多的是以量子計算機技術為核心,而不是以人工智慧為核心。

徐佑的這個專案,則更注重於人工智慧本身。

另外,徐佑也想擁有一臺真正完全在自己控制之下的量子計算機。

這樣的話,也可以更方便徐佑隨時進行其他的各項研究工作。

徐佑的這個專案申請,順利的透過了審批。

有了“科研決策者”這一身份,讓徐佑擁有了更強的話語權。

而徐佑也明白了,當一個專案具有更強的戰略意義時,往往就更容易引起內部的重視。

和“海島計劃”一樣,“算經”專案也需要集結各方面的精英,來參與到專案的研究之中。

這其中,韓書斌的團隊,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