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史上拍攝畫面最清晰的一顆衛星(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民間的流傳中,有說法稱,米國的軍事衛星,解析度已經達到了1mm級。
誇張到連地面螞蟻的數量都可以數的出來。
只是因為保密的原因,沒有將這些衛星拍攝的影像洩露出來。
當然,這樣的說法,很明顯是假的。
根據物理定律,可以計算出,在現有條件下,近地軌道的衛星,衍射極限的解析度也只在幾厘米的範圍內。
更別說,還會受到大氣問題等諸多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
也只有利用鏡片拼裝或是鏡片摺疊技術,才可能實現衍射極限的突破。
那些米國衛星能看清地面上報紙上的字的訊息,完全是危言聳聽。
至於那些解析度更高,更清晰的圖片,都是無人機拍攝出來的,而不是衛星拍攝出來的。
徐佑繼續講解著自己在演算法中建立的對誤差的計算公式,並解釋著其中的原因。
“這裡的誤差,為預測座標誤差、預測類別誤差,以及預測置信度誤差之和。根據衛星對目標檢測的訓練,我們可以讓衛星進一步深度學習對目標檢測演算法的處理,不斷最佳化衛星的影像。”
透過模擬衛星圖片的對比,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兩代衛星圖片清晰度的差距。
甚至,從這兩張圖片中,很難看出,這會是兩個規格幾乎同樣的衛星,所拍攝出來的照片。
當然,其中的一張,是透過徐佑的演算法和模型,所模擬出來的照片。
至於發射後的衛星,是否能真的拍攝出這樣高畫質晰的畫面出來,現在誰也無法確定。
聽完了徐佑的講解之後,吳婧說道:
“我覺得,下一個高分衛星的發射,可以進入到準備階段了。我們的備用衛星,正好能夠發揮到用場。”
正常來講,在每一顆衛星的研發過程中,都會準備一顆相同的備用衛星。
如果說,第一顆衛星因為意外情況,發射失敗了。
那樣的話,備用衛星就可以馬上頂上去,代替完成上一顆衛星的使命。
如果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備用衛星可能會用於其他的用途,或者乾脆就不會再使用了。
這一次,由於徐佑最佳化了衛星的影象檢測演算法,正好可以最大化的利用這一顆備用衛星。
在這之後,華夏航天局根據情況,制定了這一次的發射計劃。
距離發射還有一段時間,接下來的一些測試工作,徐佑和吳婧都不需要參與了。
徐佑和吳婧,也終於可以一起回家,看一看親人了。
“吳老師,現在我可以改口了嗎?”
從航天五院中出來後,徐佑忍不住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