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河西會戰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籍辣思義為儲存實力,冷眼旁觀戰局發展之際。
與之相反的,浪訛遇移卻在得到籍辣思義拒絕出兵的訊息後,當機立斷,決定出兵支援李安全。
浪訛遇移當然明白此刻獨軍出戰的危險,但他沒有選擇,他與籍辣思義不同,他只是宣化刺史,並非都統軍。
刺史乃朝廷直轄官職,麾下宣化軍亦為朝廷大軍,與籍辣思義等都統軍代表的地方鎮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代表朝廷領兵的刺史,並沒有多大自主權,可不敢做出儲存實力,坐視不救的舉動。
否則戰後,朝廷收拾不了籍辣思義這等根基深厚的軍頭,但收拾他一個流官性質的刺史,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浪訛遇移只能點齊麾下三萬五千宣化軍,在一切準備就緒後,整裝出發。
宣化軍自討賴河北岸出擊,全軍以三萬步兵為中軍,排成一個分前後間隔五百步的品字形陣營。
同時左右兩側各兩千五百騎兵遊走,以此組成一個攻防兼備的龐大騎步陣營。
宣化軍出營後,一步一步向著李安全所處的戰場,小心翼翼緩緩前進。
宣化軍一出動,外圍分散於各地的金軍斥候,立刻將訊息快速上報。
在韓童年收到宣化軍出動訊息後,向著籍辣思義所部存在的位置瞭望了一陣。
爾後見籍辣思義的涼州軍依舊不為所動,韓童年只能嘆口氣,放棄了同時進攻宣化、涼州兩軍的誘人幻想。
最終韓童年下定決心,大軍轉向,向北進發,進攻固守大營不出的涼州軍!
不錯,韓童年沒有進攻靠河岸行進的宣化軍,而是出人意料的選擇進攻正在東北部觀戰的涼州軍!
金夏兩軍針鋒相對的同時行動,帶動著戰爭規模逐漸擴大!
夏軍的勝負也變得向不可預測的方向逐漸滑落,同時最終戰局也變的樸朔迷離起來。
南峽谷東西南北,方圓五十里內,金夏兩軍斥候可謂針尖對麥芒,以三五成群,十多人結夥,或百人為隊,互相穿梭奔襲,捉對廝殺!
兩軍為了搞清楚敵軍的情況,將斥候的作用最大發揮出來,傾盡一切力量,儘可能的探查一切能探查到的訊息。
最後雙方的斥候將訊息層層匯總,傳遞到兩軍最高指揮官手中,以供一軍主將判斷出最準確的情報,做出較高的戰術安排。
當韓童年以出乎浪訛遇移意料的方式,沒有向宣化軍而來,反而調頭向著涼州軍而去的時候,浪訛遇移就立刻判斷出了韓童年的戰略意圖。
韓童年並非眼光短淺,看不清敵軍強弱,放著好打的宣化軍不打,非要愚蠢的去進攻固守營地的涼州軍。
而是韓童年將宣化軍留給玉門關外的金軍了,打算在全域性戰略上形成兩個左右勾拳。
一左一右,對整體夏軍形成一個鮮明的兩翼鉗形攻勢!
此等戰法高明就高明在,韓童年將區域性戰術上的優勢,透過捨棄宣化軍,進攻涼州軍,轉化成了全域性戰略上的優勢。
如此一來,韓童年會形成一個鉗宣打涼的戰略動態,會對整體上的夏軍形成一個三面受阻之勢。
如此金軍便可揚長避短,發揮出金軍運動戰中的穿插、包圍、分割、殲滅,來去如風的特點。
極大的增強了金軍整體戰力與殲敵效果!
更會在運動戰中增加金軍區域性兵力優勢,然後又快速機動,形成以快打慢這種整體戰術動作上的優勢!
總的來說就是韓童年透過這種方式,將金軍區域性戰術優勢,轉化成全域性戰略優勢。
然後又透過全域性戰略優勢,轉化成全軍戰力優勢,最後會形成整體碾壓夏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