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十三萬大軍夏軍,在戰後也不過剩六萬左右,可謂損失慘重!

而且其中還有西平、宣化、涼州這等精銳之師,光是這等精銳之師就損失高達九萬之眾!

如此慘重的損失,可以說夏軍以後繼無力再戰!

所以嵬名令公在大軍死傷相藉,眼見大勢無望,肅州無險可守的情況下,不出意外的選擇了趁機撤退。

當時正值金軍剛剛大戰完畢,面對六萬多求生慾望深切,且大撤退的夏軍,金軍在權衡利弊後,並沒有選擇拼死阻攔。

畢竟金軍戰後精疲力竭,以無餘力阻攔六萬夏軍的同時撤退。

非要阻攔,也頂多殺傷個幾千人左右,如此低廉的回報,不值得金軍付出過大的代價去阻攔夏軍。

當然如果金軍拼著付出近萬傷亡的代價,也可以留下大撤退的夏軍。

但完顏綱並不認為這些殘餘的夏軍,值得金軍付出如何大的代價。

畢竟一場河西會戰下來,金軍的總傷亡數也不過才六千之數,而且其中半數由回鶻軍隊所奉獻。

一場二十多萬人的會戰,都沒讓金軍付出近萬傷亡的代價。

如果為了阻攔一群殘兵敗將而付出近萬傷亡代價的話,只要金軍不傻,金軍會如何選擇,就已經不言而喻了。

並且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戰後戰局還不穩定。

打掃戰場,收押俘虜,清剿散兵遊勇等等事務,一一皆牽制著金軍,讓金軍無法全力以赴。

所以完顏綱在面對阻攔而弊大於利的情況下,不出所料的選擇了穩定局勢。

打算將所有戰果全部吞下後,再著手對付撤退的剩餘夏軍。

如此也便有了金軍接下來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佔領玉門關與肅州的舉動。

而這三天已過,金軍以將河西會戰的全部戰果消化完畢。

所以這才有了剛才完顏綱召集眾將,商議接下來戰爭的場面。

對完顏綱的倡議,一眾將領分為三派。

以速不臺為首的一眾將領,認為金軍已經取得勝利,在河西走廊已經取得先機,佔有優勢地位。

所以不建議突襲冒進,應該選擇穩打穩戰,一步步壓縮河西走廊剩餘夏軍的生存空間,最後慢慢蠶食整個河西走廊。

速不臺身為一個蒙古將領,他的方案卻出乎意料的很是保守穩重,並沒有以前的激進冒進之策。

如果按照速不臺的方案來,金軍確實會打的很輕鬆且安全,夏軍沒有一點翻盤的機會。

河西走廊百分百會為金軍所有,可這個方案卻比較耗費時間,這也是這個方案唯一的缺點。

所以對速不臺保守的方案,並沒有得到一眾女真、蒙古將領的支援,反而得到了一眾漢軍旗將領的支援。

除了速不臺這個保守方案外,女真大將孛木律合達,則提出了一個與速不臺恰恰相反的激進方案。

按照孛木律合達的意思,金軍應該趁著大勝之機,乘勝追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金軍應該乘著大勝,不給夏軍喘息之機,直接集合全部騎兵,乘勝追擊!

透過長途奔襲的方式,趁夏軍新敗,腳跟未站穩之際,一舉蕩平河西所有反抗力量!

最好在八月份之前,全面佔據整個河西走廊之地,為接下來的東進戰略奠定基礎。

孛木律合達這種適合騎兵長途奔襲的戰略方案,除了一眾漢將反對外,得到了眾女真、蒙古將領的一致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