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一生征戰十萬裡(第1/2頁)
章節報錯
金軍大規模的調動,這明顯不懷好意的舉動,作為駐守南峽谷的主要軍事主官昔裡鈐部,立刻判斷出金軍打算向南峽谷主攻的意圖。
昔裡鈐作為對金軍進攻的應對,一方面率部死守從討賴河至黑山一段長達二十里的城壕,壕溝等陣地。
一方面派兵於城壕外設立三座鼎足而立的軍事營寨,以此作為城壕側翼的前沿防守陣地,與城壕互為掎角之勢。
同時每營各派兩千軍士,三座大營共六千軍士,作為抵擋金軍的第一道防線。
如此安排有兩個好處。
第一,金軍不先拿下城壕外的營寨,金軍便處在隨時被營寨夏軍側翼偷襲、夾擊的危險處境中。
如此一來金軍便不能全心全力的進攻城壕,甚至要分兵來應對營寨內的夏軍。
所以如果金軍不傻的話,一定會先拔掉城壕側翼的幾個釘子,再進攻城壕。
如此的話,城壕就可不在第一時間遭受金軍的打擊。
進而在營寨未陷落之前,城壕夏軍可一直源源不斷的向營寨派兵,來依借營寨抵擋金軍。
其二好處便是營寨在側,就相當於一個突出的城池,而其後勤糧道以及兵源的運輸都在城壕的保護下,不在金軍的打擊範圍之內。
所以營寨便沒了後顧之憂,可一心一意專門對付來犯的金軍,如此便增加了金軍攻克營寨的難度。
此等高明有效的戰術,能在金軍進攻之前就快速佈置完畢,可見昔裡鈐部能力出眾,非無為庸人也。
可惜昔裡鈐部現在不顯,在其他人看來,昔裡鈐部只是個憑藉家族勢力才能擔任南線主將的年輕紈絝子弟罷了。
而實則昔裡鈐部是曾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智勇名將。
歷史證明他確實是以自己的才華而青史留名,並非紈絝子弟。
可惜的是昔裡鈐不是以夏將聞名於世,而是以蒙古將領的身份打遍歐亞大陸!
昔裡鈐部,唐兀氏,生於1182年,河西人。
其父昔裡答爾沙,祖上七代皆為西夏國必吉,必吉就是夏國宰相的意思。
其先祖本為沙陀部酋長,因率部歸降李唐王朝被賜國姓為李氏。
後因要區別於西夏國皇氏李姓改為小李姓,後音譯為昔裡。
原時空因蒙古軍曾包圍肅州,而昔裡鈐部曾在家密秘接待蒙古使者,與成吉思汗的養子巴爾術,也就是現在的完顏巴爾術曾相約獻城而投。
可後來因射書至蒙古軍營,因事不密,被肅州夏軍發現,進而全家被殺,只餘昔裡鈐部一人逃脫。
死裡逃生後的昔裡鈐部在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率部眾投降鐵木真,隸屬於國王木華黎帳下。
投降蒙古後的昔裡鈐部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昔裡鈐部與忽都帖木兒奉命招降沙州守軍。
然其沙州夏軍守將見蒙軍勢大,察覺正面對抗事不可違,便設計詐降。
並以牛羊美酒犒勞蒙軍,在蒙古將領暢飲不備時,半路設伏兵擊殺蒙古將領。
昔裡鈐部和忽都帖木兒出發在半路察覺不對,策馬逃走。
但忽都帖木兒所乘之馬腳扭傷,而沙州夏軍追兵馬上將至。
昔裡鈐部便以自已所乘之馬與之交換,使其先奔,而自已乘傷馬為之墊後,一路抵擋追兵。
因為這次墊後救人事件,昔裡鈐部便由此進入了蒙古高層的眼睛。
太師國王木華黎稱讚昔裡鈐部的勇敢,問他道:“汝臨死地,而易馬與人,何也?”
昔裡鈐部回答道:“小臣陣死,不足重輕,首帥乃陛下器使宿將,不可失也!”
鐵木真聽聞此事後極為欣賞昔裡鈐部的忠心,令太師國王木華黎嘉獎。
後來昔裡鈐部率部隨鐵木真攻克沙州,鐵木真因之前沙州守軍出爾反爾,惱怒之下下令屠城。
昔裡鈐部哭泣著請求鐵木真道:“臣親屬鹹在,願賜全宥,且抗命者數人,若屠城,恐堅未降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