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金國西路軍全殲沙州夏軍於城中,其夏國沙州守中沒羅埋佈戰死!

三千夏軍戰死七百,俘虜二千餘,至此沙州全城落入金軍手中。

同時速不臺亦如當日率領大軍向著瓜州疾馳東進。

明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速不臺從沙州出發,一晝夜疾馳一百五十餘里,於三月十二日率先抵達瓜州西面百里之外的長樂城。

此前長樂城夏軍守兵因提前兩天知道了沙州事變,故常樂夏軍在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後,認為常樂不可守,便退往後方瓜州城。

所以金軍抵達常樂之後見到的只有一座空蕩蕩的空城。

常樂夏軍臨走之前,將城中所有能帶走的物資全部打包帶走,不能帶走的則全部放火毀壞。

留給金軍接收的只有十多個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

速不檯面對這種情況,並未生氣,因為他早在到來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種情況。

怎麼說了,常樂此地,面東是戰略要地,是夏軍怎麼也不會棄守的地方。

要知道當年吐蕃與歸義軍爭奪河西走廊之時,常樂此地可是歸義軍與吐蕃誓死爭奪的軍事重鎮。

一座黃土小城擋住吐蕃數萬鐵騎經年之久。

可常樂面對西面之敵時就變的不那麼重要了。

前有沙州,後有瓜州,夾在兩州中間的常樂,戰略位置極速下降。

因為其後方的瓜州已經代替了常樂的位置,所以自歸義軍歸降夏國後,常樂的位置便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再加上被夏軍放棄多年,年久失修以不如瓜州,瓜州便替代常樂已經成為河西走廊西側的重要軍事節點。

所以常樂守軍在堅守無望的情況下,棄守常樂,退守瓜州也就說的通了。

速不臺也是結合地理位置,所以才推斷出了夏軍會棄守常樂的決定。

故速不臺在進駐常樂後,一方面趁機休整兵馬,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一方面廣派斥候偵探瓜州敵情。

十二日夜,據斥候回報,瓜州兩千夏軍並沒有因為沙州被圍而出兵救援,反而在訊息傳來之後,謹守城池,並向後方的肅州催促援兵。

夜晚速不臺召集諸將軍議,在經過眾人的一致討論後,認真當下金軍應該於常樂設營,等待後方主力到達,其後再進攻瓜州。

畢竟蒙古正白旗遠道而來,並未攜帶攻城器械,且蒙古旗都是騎兵,善於野戰而弱於攻城。

所以保守的將領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英親王交代的任務,現在應該以不變應萬變,以守為攻,等待主力到達之後再行攻城。

對於下屬的不同意見,速不臺並不認同。

首先速不臺認為以五千蒙古鐵騎待在常樂不動是浪費時間浪費戰力,此為下策不可取。

同樣是準備不全,缺少攻城手段的情況下強攻瓜州,是屬於以劣擊強,蒙古騎兵並不適合攻城,此為中策亦不可取。

真正可行的是唯有透過快速機動,長途奔襲、迂迴、穿插才能真正發揮出蒙古鐵騎的優勢。

能更大的發揮蒙古鐵騎的戰力,從而達到以弱小代價取得輝煌勝利!

速不臺萬年不變的冰冷臉龐上,浮現出料敵如先的自通道:“本都督決定,不駐常樂,同樣對瓜州也圍而不打!

主力再一次繞道迂迴,輕裝簡行直奔肅州!”

一名蒙古正白旗聯隊大將疑惑道:“恕卑職愚鈍不明都督之意。

為何放著近在眼前的瓜州不打,而要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去打瓜州身後的肅州呢?

要知道肅州兵精糧足,城池高大,我軍連瓜州都無把握攻克,更何況脫離後勤遠離後方,跑到夏軍腹部去作戰!

都督說輕裝簡行,可輕裝簡行就代表著我迂迴之師沒有攻堅能力,甚至連糧草只有三五日之需。

都督有沒有想過,三五日之內拿不下肅州,我軍將斷糧自潰!

且瓜州至肅州一路所行六百多里地,都督縱是快馬加鞭,晝夜不停,從瓜州至肅州也要四天之久!

如此剛趕到肅州我軍將要面臨斷糧的危機啊!

還請都督慎重考慮啊!”

“呵!”速不臺冷笑一聲,面對眾人道:“你們是否也有此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