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夏國應對(第2/3頁)
章節報錯
我軍剩下的只要對付西面與東面之敵就可。”
嵬名令公說罷,眾人一陣議論紛紛。
但討論了半天眾臣也無法想出比這更合適的主意,於是眾臣皆出言贊同,示意嵬名令公繼續。
嵬名令公在眾人無異議之後,繼續指著地圖說道:“既然北疆防線以成,那麼接下來,我軍便要守住東邊,以打西邊。
首先,金軍在東面的部署看似龐大,其實反而威脅最小。
為何如此之說,因為東面的金軍想要進攻我軍,其首先繞不過去的便是我朝的橫山防線!”
聽到橫山防線一說,在場的眾人皆各自點頭稱善,也認同嵬名令公所說。
因為這個橫山防線太有名了,在北宋時可是抵擋了宋軍七十多年,因此橫山防線也被夏軍稱為鐵打的橫山。
夏國的橫山防線在歷史上特別有名。
橫山就在後世的陝西省北部,宋夏對峙的橫山實際上是對應著今天的白于山-橫山山脈一帶。
這道山脈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南緣,明朝以前一般是遊牧與農耕對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內遷遊牧民族的地方。
其夏國的橫山防線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榆林市境內,為東西走向。
地質多為厚層黃土覆蓋的梁狀山地,是無定河及其右側支流與南部洛河、延河、清澗河的自然分水嶺。
同時也是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主峰白于山海拔一千八百米,最高點魏梁則達到一千九百米。
橫山則是白于山向陝西省東北部的延伸,是蘆河與黑木頭河、大理河的分水嶺,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
橫山的地脈特徵總結起來就是“山地險要,環境惡劣,沙滷不毛之地。”
以往的宋軍是這麼描述橫山的:無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滷、流沙險惡!
從此便可看出,橫山對夏軍是天然關隘,對進攻的一方是屬於妥妥的天險從在。
而夏國的橫山防線其實也多有變化,在其初始時是指夏綏銀宥四州八縣。
但隨著時代變化(最主要的一個是綏州徹底丟失給了北宋,即綏德)。
於是在北宋後期的“橫山八州則是對應著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八個州、三個監軍司。
分別為龍(陝西靖邊縣東南龍洲)、銀(陝西橫山縣東黨岔鎮附近大寨梁)、宥(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城川古城)。
洪(陝西靖邊縣西南)、靜(陝西米脂縣西北)、鹽(陝西定邊縣)。
夏(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綏(今陝西綏德縣)八州。
以及嘉寧軍司(宥州)、左廂神勇軍司(夏州彌陀洞榆林市東)、祥右軍司(鹽州(換地之後改的))。
橫山八州均位於陝北後世的明長城一帶,其中六個位於長城南側,夏州與宥州在長城北側。
但在上一次與金國換地之後,夏國放棄了銀州、夏州、綏州、靜州此四州與黑山威福監軍司。
現在夏國的橫山八州已經變成了橫山四州,分別還剩下龍州、洪州、宥州、鹽州此四州。
儘管只剩四州,但夏軍當時放棄的都屬於東面州,而對橫山防線來說極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舊在夏軍的掌控之中。
可以說橫山的戰略位置對夏軍來說極為重要,說是防備金國西進的主要基地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