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賜名紫禁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胥持國大致說完以後的中都佈局,爾後又說起皇城之事。
只見胥持國手指圖中一塊佔地面積極大的城池道:“《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為天子宮殿的所稱。由於皇宮大內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被陛下賜名為“紫禁城”。
在紫禁城以外設有外禁垣,外禁便稱之為“皇城”,以示與紫禁區別。
屆時整個內外禁南北長三百二十多丈,東西寬二百五十多丈,四面圍有高四丈的城牆,城外有寬十七丈多的護城河。
《控衛在此》
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對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嵴之說。
建成之後屆時內外禁共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朝廷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陛下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居住休息的地方。
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
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紫禁城宮殿以後將沿著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以後的整個中都城坊。
外朝是陛下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其中太和殿為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舉行盛大儀式之所。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陛下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之地,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陛下賜宴和殿試場所。”
胥持國大致介紹為皇城建築後,高坐御階的完顏璟終於聽明白,胥持國所說佈局大致與明清故宮差不多佈局與大小。
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
故宮的建築是明朝參考《周禮考工記》為藍本所建,而胥持國等人的設計方桉也是按《周禮考工記》為藍本所規劃。
所以以後的金皇城佈局與大小基本上與故宮差不多大小,不過這其中的建築會有所不同。
金皇城會以漢唐建築為表,宋金建築為內,而非後世的故宮模樣。
說實話,完顏璟是真受不了後世故宮那種矮小、陰森緊湊的建築風格。
唐朝的那種高大威嚴,寬敞明亮建築才是完顏璟心中所愛。
並且金朝自詡為漢唐後裔,那建築風格上肯定要繼承漢唐風采。
至於明清的那種建築,完顏璟打一開始就沒想過。
誰要是敢給完顏璟弄出大堆陰氣森森的建築,完顏璟敢保證一定給他發配北海,讓他感受一下蘇武精神,好好感受一番大自然的魅力,開闊一下胸襟與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