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長安將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被東閣等眾人討論的商洛臣,此時正春風得意馬蹄疾!話說商洛臣被朝廷莫名其妙的安排了個媳婦之後,便在行營中白天跟著大部隊跑,晚上與新婦如漆如膠,二人恨不得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有如此人間絕色佳人相伴,商洛臣對於自己的官職倒也不再那麼牽掛了。
甚至恨不得最好朝廷把他忘了,然後他便可以與佳妻遊山玩水,比翼雙飛,花好月圓,二人無拘無束過完下半生。
可要不說,事情偏不隨人願,之前想要個差遣卻怎麼也等不來,可現在不想要了,這差遣就偏偏來了。
當時的商洛臣接到去長安,任長安駐防將軍時,商洛臣的心情可以用複雜來形容。
說不高興吧,那是不可能的,長安駐防將軍啊,那可是長安一地最高軍事長官!
雖然主要負責長安八旗之事,但因為八旗帶有監視長安綠營的任務,可以說長安綠營雖非職責所在,但也在長安將軍的管理範圍之內。
基本上長安的軍務,駐防將軍都可以摻一手。能力弱者,管理本職八旗事務,能力強一點的順帶的連綠營都管了。
更厲害的那一種甚至連文官行政都能影響。為何一地駐防將軍的權責會這麼複雜?
一來是因為八旗的超高地位。二來是因為朝廷為保持八旗鎮壓地方的優勢,從而對駐防將軍等職的權責進行了模糊化處理。
朝廷對其他官職都有嚴格的規定,每一個官職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給你在《會典》中規定的明明白白。
一但越職,輕則罷官免職,重則抄家滅族。而《會典》中唯有對八旗駐防將軍進行了模糊化處理。
“掌鎮守險要,綏和軍民,均齊政刑,修舉武備”這話一聽沒問題,但仔細一想就問題頗多。
其中的掌鎮守險要很好理解,鎮守軍事重鎮,以及險要關隘嘛。下一個綏和軍民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綏和代表安和、安撫,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統戰。
第二個問題出在軍民二字,軍倒是理解,就是軍隊。可這裡的軍它並沒有指出是八旗還是綠營。
能力強的人就會將它理解為全部軍隊,八旗綠營都要去安撫做統戰工作。
..能力弱者就將它理解為八旗一軍,只負責八旗的安撫與統戰工作。
其後在於一個民字,民包括百姓士紳等非官員,都屬於民的範疇。這四個字連在一起就是安撫統戰所轄區軍民,其中一個軍字能扯到綠營軍務,一個民字能扯到民政上來。
理論上駐防將軍,軍務民政都能插一手。統戰這個範疇太大太廣,只要想插手,隨便找個理由都能將事情扯到統戰上來,然後就有了明正言順的藉口插手。
其第三個均齊政刑,這個倒沒問題,負責麾下八旗的軍政與刑法。最後一個修舉武備,就是字面意思。
這裡面的模糊化就出現在綏和軍民這句話上。因為其他官員哪怕也有綏和軍民的權責,但那是有限制的。
一個知府想要綏和軍民,他只能綏和綠營與百姓,而不能綏和八旗。而八旗駐軍將軍卻是八旗、綠營、百姓都可以綏和。
這就出現了一個你有者我亦有,而我有者你卻無的不對等政治生態。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一地駐防將軍雖然官職在當地不是最大的,但它的實權卻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大。
為什麼金國出現這種詭異的事情而不去改變,就是因為八旗才是朝廷支柱,而非士紳文官。
既然八旗是朝廷支柱,那自然會給其一些別人所沒有的特權。比如以前大名鼎鼎的內城,以前的漢人王朝以士紳文官豪強為支柱。
那這一個群體便有權居住在內城的特權,而非這個群體之內的人,是不能入住達官貴人所居住的內城的。
現在金國是以八旗為支柱,不以士紳等為支柱,那麼相應計程車紳等群體現在被八旗從內城趕了出來,內城改為由八旗駐紮的旗城。
每朝每代都是這樣,不管它口上說的如何漂亮,你就看他給自己人準備的院子你能不能隨意進出,或住進去吧。
能隨意進出,能住進那個院子,那你百分百是自己人,是國朝棟樑心腹,是朝廷支柱。
如果你連大門都摸不進去就被守衛踢出來,那你就別說你是國朝支柱了,這話聽聽就行了,真當真……呵呵,那就真成笑話了。
就像現在的金國一樣,除了八旗與二品以上的漢官敢說一句自己是朝廷心腹,是朝廷支柱外。
其他何人在敢說這種話,不是支柱非往上碰瓷說自己是支柱,只會惹人笑話。
非二品不得住旗城,這就是一條眾所皆知的潛規則。這也是商洛臣知道自己成為長安駐防將軍後心情複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