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成都天氣逐漸轉暖,華枝春滿,桃花盛開,萬物逐步復甦,二月的桃花季,正是此季春華風貌盛美之際。

在這溫和美麗的季節,才子佳人多踏春賞花,吟詩作對,歡聲笑語一片。

而位於成都的四川宣撫使衙門,卻與外面歡聲笑語的環境格格不入。

此刻宣撫使衙門中,將軍持酒,殿帥大員滿座戎堂。

太尉兼四川宣撫使吳曦,鄂州都統制趙淳兼,軍馬司都統制田俊,建康府都統制李爽,江陵府副都統制皇甫斌,江州都統制王大節,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

除了現在生死不知的鎮江都統制郭倪外,現在宋軍北伐大軍七路軍帥已經齊聚於此。

這七路軍帥不止是北伐大軍的代表,更是宋國軍界半壁江山的代表。

南宋的軍隊除了鄉兵、廂軍、蕃軍等亂七八糟且複雜的地方雜牌軍外,南宋真正的主力軍隊可分為十一支御營軍。

南宋的御營軍隊脫胎於北宋禁軍,但卻別與北宋禁軍。

御營與禁軍除了軍制不同外,首先一點,北宋禁軍作為朝廷主力,其半數都駐紮與京城以及京城附近。..

而南宋御營主力卻是分佈駐紮於全國各險要軍事重鎮。

其二北宋禁軍權歸朝廷管轄,由樞密院與三衙統領。

而南宋御營卻是軍鎮,藩鎮化的特別嚴重,權利糾織不清,很難說清御營到底是由朝廷掌握,還是由軍頭掌握。

而南宋這幾乎病態的軍事情況,到底歸於當初南宋建國的太急促。

當年金軍南侵,北宋數百萬禁軍以及數十萬西軍,被金軍一鍋端了,軍隊徹底被打散打亂,組織全無。

直到趙構南渡,重新以潰兵、義軍、勤王軍以及盜賊等建立御營司,實施御營制度。

當初御營轄有五軍,分別為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岳飛、吳玠五人所部編為御營主力,後更名“行營護軍”。

從此開始這五部便取代禁軍,成為南宋朝廷主力常備軍。

而韓世忠等五大帥因為被任命宣撫使或副使的原因,這五護軍又被稱為“宣撫使軍”,從名字上就能聽出濃厚的軍閥氣味。

後來淮西苗劉兵變,讓趙構開始變得懼內,對於這五支宣撫使軍總是不放心,因為要與金國作戰的原因,趙構只能忍著。

一直到金宋紹興議和後,趙構終於可以騰出手對內加強皇權了。

紹興議和後,趙構將五支宣撫使軍肢解,將五支宣撫使軍調整為十個統軍司統轄。

冠以“御前駐紮”的名號,表示他們直屬皇帝,習稱“駐屯大軍”“駐屯大兵”。

各路駐屯大軍的統帥稱為“都統制”其官署名稱“都統制司”。

但名號的改變並沒有改變駐屯大軍的藩鎮屬性。

因為駐屯大軍常駐邊境第一線的原因,藩鎮化不止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嚴重,其有稱“沿邊之兵盡歸大將,帥臣反出其下”。

故南宋朝廷為了改變這一危險局面,以神武軍取代御前班直成為皇帝宿衛親兵。

後來更進一步改神武軍為殿前司軍,削弱駐屯大軍兵力,增加殿前司軍兵力多達七萬餘眾。

南宋的文官為了壓制武將,眼見駐屯大軍插不上手,便在臨安重設三衙軍,人數高達十多萬,讓臨安朝廷終於有了一支嫡系軍隊。

三衙軍與駐屯大軍皆為御營,但兩部屬於平等地位,三衙軍駐臨安附近,駐屯大軍駐沿邊。

十支駐屯大軍分別駐紮在陝川地區以及長江沿線各州府。

其中在隴南以及四川駐有三支駐屯大軍。

分別為興州都統制司、興元府都統制司、金州都統制司,這三部大軍人數多達十二萬,多數是由吳玠兩兄弟所部改編而來。

這三部同時也是藩鎮化最嚴重的軍隊,多由吳家人世襲統領,臨安派來的人根本指揮不動。

這也是為什麼在西北用兵必須是吳曦為帥的原因。

長江中游地區,在鄂州、荊南(江陵府)、江州等三地駐有三支駐屯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