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帝聞言頓時

臉色就沉了下來,淡淡道:「怎麼,你還想告戶部尚書不成?」

雖然戶部尚書在京營餉銀的事情上尋了賈蘊的由頭,可是戶部尚書說的也有道理,朝廷用銀子的地方多了去了,不能只是緊著京營,得分個輕重緩急,崇明帝可以原諒賈蘊的魯莽之舉,可是不能容忍賈蘊得寸進尺。

賈蘊自然也明白見好就收的道理,只不過賈蘊並不是想要追責戶部,而是另有想法,於是賈蘊忙回道:「戶部有戶部的職責,臣豈會無事呻吟。」

「哦.....」崇明帝詫異一聲,原本以為賈蘊是不滿戶部,所以想要懲治戶部,不成想倒是自己想差了。

「那是何事,你仔細說來。」

賈蘊抿了抿唇,心中計較了一番後詢問道:「陛下,恕臣直言,大乾朝開國百年,朝廷內外文重武輕,不知陛下對此有何看法?」

崇明帝看了賈蘊一眼,淡淡地反問道:「自古以來馬下治天下,你覺得朕應該有何看法?」

這番話無疑表明了崇明帝的立場,那就是對於文重武輕的態度是支援的,畢竟都是太平時節,需要的事治國之才,而非帶兵打仗之人。

對此,賈蘊也能理解,畢竟各朝各代都有這樣的現象。

賈蘊沉吟一聲,開口道:「打天下靠將才,治天下靠賢士,古人早就說過,成大事者,既須尚武,更需養士,文武兼備,方可富民強政。」

崇明帝不以為意,開口道:「如今不是太宗時期,需要的是治國賢才。」

賈蘊聞言知道崇明帝的態度,比喻道:「陛下,文士就相當於陛下常用的右手,無論是批閱奏章還是用膳,都是習慣於右手,自然會多加重視,不常用的左手就相當於武官,雖用的少,可若缺少,卻是極大的不利,只有雙手健全,旁人才不敢招惹陛下。」

聽著賈蘊通俗的比喻,崇明帝不由地看了看自己的雙手,似乎覺得有那麼些道理,沉吟片刻後,崇明帝想著賈蘊之前提起的幾個建議都頗有用處,想了想,便詢問道:「你有何看法,仔細說來。」

賈蘊聞言忙說道:「而今文官對武官頗有掣肘,就拿餉銀這一件事情來說,戶部與兵部都能尋到由頭卡拿京營,所以臣覺得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類似內閣的衙門,專職處理武官事宜,如此一來,文武百官才能各盡其職。」

「成立一個專職武官的衙門?」崇明帝聞言神情一愣,思忖片刻後說道:「類似明朝的五軍都督府,這有何用處,簡直是無稽之談。」

賈蘊聞言忙說道:「陛下,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臣的意思是建立一個類似內閣的衙門管理武官,新衙門之內只有調兵之權,無領兵之權,設立武官首尊,旗下次尊以及數名輔臣,採取內閣的「票擬」制度,根據陛下的旨意草擬詔令,經陛下批准再行軍國大政,」

崇明帝聞言沉默了許久,而賈蘊也耐心的等候,他知道崇明帝一定會心動,畢竟賈蘊此舉雖然是在為武勳牟利,可是崇明帝得到的好處更加不少,旁的不說,單說成立新衙門之後,這個衙門是在天子手中,這不就意味著兵權迴歸天子手中,並且新衙門之內只有調兵之權,而無領兵之權,在外將領只有領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這也防止有人擁兵自重的可能。

果不其然,崇明帝看著賈蘊說道:「你可知文官是不會同意此事的。」

建立一個類似於內閣的武官衙門,這無疑是在分文官的權力,畢竟若真的建立這麼一個衙門,那就代表文官與武官地位持平,文官優越的身份也就不復存在,所以他們一定會大力反對。

賈蘊對此早有腹案,開口道:「陛下,此事對武官百利而無一害,他們自然支援,只要陛下有此意,不需陛下多言,臣等武勳一脈當為先鋒。」

武勳一脈的凋零根本之處就在於朝廷的重文輕武,要是朝廷能建立一個與內閣相持的衙門,武勳們怎麼不會不支援?

崇明帝沒有第一時間回應,反倒是擺手道:「好了,朕知道了,你暫且下去,朕會好好考慮的。」

賈蘊知道事關重大,崇明帝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所以不會輕下抉擇,不過賈蘊的話既然已經說了,剩下的也就不再是賈蘊能考慮的東西,畢竟天子不是他,他只有建議之權,並沒有做主的能力。

於是乎,賈蘊躬身行禮,旋即便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