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千步廊東側,戶部衙門。

衙門內,坐堂官戶部尚書李文正端起桌案前的茶盅抿了一口,瞧了瞧堆積如山的文書,無奈地搖頭,時至年關,一堆事都需要處理啊!!!

靜坐許久,李文正活動活動略顯僵硬的身體,先緩一刻再說。

下方小吏見狀恭聲道:“大人,若是累了,不妨歇息片刻。”。

李文正笑著搖了搖頭,開口道:“不必,年關時節,戶部本就事情多,還是早些處理,也好向聖上交代。”

戶部負責掌管全國的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年底總結,所以一到年底,戶部的事情是最繁雜的。

小吏聞言諂媚道:“大人忠君體國,吾等所不能及也。”

李文正笑而不語,似這等諂媚的話,他聽得不少,所以並未回小吏的話,反倒是說道:“鄰近年關,首重便是俸餉,吾等當務之急是核查各地稅銀,諸位要同心協力。”

一眾小吏見上官發話了,忙停下手中的紙筆,應聲道:“下官尊令。”

向上司表完態,其中一個小吏開口說道:“大人,河南正施行火耗歸公,據統計,此次多徵收了近三十萬兩白銀,這些銀子都會作為養廉銀髮放至河南各縣官員,不知此言是否為真?”

上半年,崇明帝以HEN省推行火耗歸公,朝中大臣均關注此事,畢竟若是火耗歸公能為他們這些官員增添一筆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李文正自然曉得此事,在他看來,“火耗歸公為養廉法,是吏治。”,“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銀子哪裡來?就是從火耗中扣出來的!而火耗歸公制度讓所有州縣府道一律不得私留火耗,其火耗統一定額,全部繳上來,把省裡缺分分等級,衝繁疲難的府縣,你多分給他些兒,簡明易治的缺分,你就少給他一點,就是候補待缺的官員,也可少得一點分潤。

按照內閣暫定的規章,河南一地按各官缺份苦樂肥瘦,發給養廉銀,上等縣缺一年三千兩,中等二千五百兩,下等的兩千兩,這筆銀子遠比官員俸祿高,高達近百倍之多,足夠官員生活所用,如此一來,的確能遏制某些官員貪汙之風。

畢竟既然生活無憂,何必擔著風險貪汙,當然,對於不知足之人,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他們,只是相對而言,遏制了某些官員貪汙之風。

河南一省就有近三十萬兩的火耗,這若是推行全國,尤其是賦稅佔據全國三分之一的江南一地,這火耗起碼得數百萬之巨。

為官不止是為民,也是為了前程富貴,這麼一大筆正常的收入,朝廷官員焉能無視?怕是明年都不需要崇明帝多言,下面的官員自個就會上奏推行火耗歸公。

火耗歸公剝奪了地方官員利用職權多徵火耗而形成的貪汙惡習,雖說侵佔了地方官員的利益會有人反駁,可這些他們都不會在意,這是惠及各級官員的事,可不是少數人反對就能有用的。

對於崇明帝提出的火耗歸公,利國利民也利官.......

李文正沉吟一聲,開口道:“此事倒是為真,養廉銀會依據吏部的考察等級發放給河南各省的官員手中。”

下面小吏聞言一陣心動,如今看來,在河南為官的官員似乎得到了不少好處啊,同樣,吏部也不差,考察等級事關養廉銀數額,下面的官員為了考察等級,賄賂吏部官員也是常例,而吏部的官員也能分一杯羹,著實是讓他們這些戶部的人羨慕......

李文正看出了這個苗頭,對此他也並未苛責,不光是他們,便是自己也心動,正當的高額收入,哪個會不心動?

只是可惜了,今年也僅僅只是試行,只有河南一地官員才有此等福利。

其實也怪不得朝中官員不在意此事,原本以為火耗歸公大意是為了充盈國庫,養廉銀高也高不到哪裡去,最多也就是十倍上下,不曾想崇明帝如此大方,火耗歸公的稅銀大半都分發了下去,著實讓人意外。

搖了搖頭,李文正笑聲道:“不說這個了,辦好自己的差事再說。”

今年輪不到他們,明年大傢伙都會有份,倒是不急於這一時。

眾人聞言恭敬地點了點頭,事已至此,再羨慕也沒用。

其中一小吏猶豫了片刻,開口道:“大人,京營方面昨日又派了人催要京營的餉銀,此事還請大人拿個主意。”

李文正聞言皺了皺眉,如今京營節度使是京師賈家的賈蘊,此人深得聖眷,又即將成為駙馬,風頭一時無兩,怕是不好得罪....

不過,京營的餉銀本就有定例,從未聽說過先發京營餉銀的慣例,故而李文正才藉故拖沓,打算等所有事務整理清楚以後在談京營餉銀之事。

沉吟片刻,李文正開口道:“打發了回去,現在各省的稅銀都在核查,國庫裡哪有銀子。”

聽得這話,眾人也就明白過來,其實稅銀雖在核查,可也已經核查了一部分,這一部分可以歸入國庫,並不像李文正說的一樣國庫沒銀子,不過上官這麼說了,下面的人也就不多言。

至於餉銀,也並非真的不發,而是在事情都完善以後再發,現在還是先押著再說。

眾人會心一笑,應了一聲,旋即又忙碌著自個的事情。

半晌之後,衙門外突然喧鬧起來,處理公務的李文正不由地蹙了蹙眉頭,戶部衙門重地,哪個敢喧鬧。

“出去看看怎麼回事。”李文正沉著臉吩咐道。

話音剛落,下面的人還沒來得及應諾,門外便闖進來幾個彪型大漢,為首的是一年輕甲裝男子,李文正見狀心中便有不好的預感,不由地蹙了蹙眉,開口道:“賈伯爺,你這是何意?”

早先賈蘊是在拱衛司當差,而且賈蘊又是個“名人”,身為戶部尚書的李文正自然認識賈蘊,而賈蘊也認識李文正。

賈蘊看著為首的李文正,一字一句的問道:“李大人,本伯爺來此何為,你心裡應該有數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