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廷鼓勵商人,運輸糧草到邊鎮,以此換取鹽鐵運銷權。

吳甡和幕僚都能理解。

只是趙陽的理念讓兩人耳目一新。

幕僚佩服道:“趙守備,如此商業之策,我等決計是想不出,守備真乃鬼才。”

趙陽謙虛道:“先生謬讚了,此乃朋友之策,可不是我想的……”

吳甡摸著鬍鬚,露出欣賞之色。

有了解決的辦法,他心情輕鬆不少,因為流民有救了。

而幕僚和趙陽相互客套一會。

隨後問道:“趙守備,不知可否現在就運些糧食,過來賑濟流民?”

趙陽說道:“先生,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賑濟流民,我等責無旁貸。”

幕僚一聽更加高興。

而後趙陽立即補充一句。

“大人,先生,偶爾一兩回無妨,可回回運糧過來,成本怕是要倍增。”

吳甡點頭稱是。

“你所言甚是,本官可調集民夫、騾車,負責運糧。”

這跟趙陽的計劃相悖。

他提議道:“大人,我那行商友人,其商隊從紫荊關入大同,再前往偏嶺堡。

都是固定的貿易路線,適合其調配物資。

再則開發偏嶺堡,需要人手,倘若讓流民前去,將是一舉多得。

流民可得吃食,偏嶺堡可得人手,而大人,再無缺糧憂慮。

往後,如果還有流民,仍可按此行事。”

吳甡陷入沉思。

幕僚確認一下:“趙守備,你是說讓流民前去偏嶺堡,即可領取吃食。”

趙陽的語氣很肯定。

“先生,確實是如此,我能保證,每日都可領取,不會短缺。”

幕僚對趙陽很有好感。

知道他是總督的人,不會在此信口雌黃。

他的聲音帶著一些興奮:“老爺,此事……”

吳甡擺手,將他打斷。

“趙守備,要讓五萬流民前往偏嶺堡,恐怕不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