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成為太子(大結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然,接下來的日子,李泰實際上並不繁忙,畢竟自己的身上也就掛著一個工部尚書的職務,但是正常的政務管理,李泰都沒有去幹涉,至於其他工部的內容,方向上的東西自然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大型的工程,尤其是長安以被地段的絲綢之路,更是著急不得,至少要讓這些世家們吃到了洛陽到長安洛陽這一段路程的紅利,那麼隴右貴族自然會主動找自己。
否則的話,若是自己主動找上隴右貴族們,那麼這一段道路修建起來,那麼怕死絕大多數的利潤都會被隴右貴族給盤剝了,這卻是李泰所不想要看到的。
畢竟說到底,隴右貴族跟大唐其他的貴族是不同的,別得什麼都不要說,單單是李氏便是出自隴右,而這隴右貴族之中,現在牽頭的更是長孫無忌,自己的這位親舅舅,所以對於隴右這一段路程自己真幫不起來。
最近,他們不是自己要跑絲綢之路嘛,那就讓他們去跑,只有他們被西突厥人給修理了,想到去找大唐朝廷來幫助了,那麼自己也就有機會順勢提出把這道路給修建了。
沒有辦法,其他的地方自己魏王這一塊招牌那是真招牌,哪怕是所謂的五家七姓自己也能夠不放在眼中,但是隴右貴族自己卻不得不忌憚,別得不說,若是自己的親妹妹長樂去找自己老媽長孫皇后哭訴,說自己欺負長孫家,那自己如何自處。
所以,對於李泰來說,自己不怕對方強,對方再強自己也能夠從基層到高層,從實體經濟到輿論環境,總歸有能夠打壓對方的手段,但是自己最怕的就是跟自己的幾個妹妹,甚至長孫皇后與李世民扯上關係,至於自己的弟弟李治,已經被送到了他的封地晉陽,簡單的說,當初李泰是什麼待遇,那麼李治也就是什麼待遇。
反正如果李治能夠把晉陽治理得影響到朝廷,相信他也能夠學著自己的方式回來的。
說實話,李泰倒是相當的期待跟自己的這位親弟弟下一次見面的。
所以,最近的李泰還是比較閒的,只不過這一股閒心很快便是被打破了。
因為在一次上朝時,由李世民親自宣佈,朝廷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李靖,李世績,長孫無忌等人一起作為見證,正式立李泰為太子,同時任免李泰為尚書令,協助處理國事。
說實話,朝臣們自然也發現了李世民對比以往有幾分的惰怠了,但是回想著李世民在高句麗戰場之上的縱橫捭闔,卻也不像是身體衰弱的樣子。
不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能夠早點立下太子這一件事情自然是好事,尤其是魏王跟著聖人去高句麗走了一圈,對剷除高句麗貢獻了籌謀之功與後勤之中,在原來的李承乾被廢的情況之下,魏王憑藉著這兩個功勞登上了太子之位好像也沒有什麼說法。
畢竟總不能是李承乾前腳跟被踢出去,後腳跟便是立了李泰為太子,弄得好像自己很討厭李承乾,偏愛李泰似的。現在李泰有滅高句麗國的功勳在身,以此為例,因為沒有辦法立長的情況之下,自己迫不得已,所以選擇了立賢。
說實話,不論是李世民,還是周圍的朝臣,都非常的清楚,現在整個大唐能夠成為太子的也就只是剩下了魏王而已,其他皇子想要證明自己比魏王更出色,那麼至少要完成當初魏王的成就,那就是逼得朝廷不得不把你從封地給排程過來。
而就這一點上來說,這就必須要以地方一地創造的經濟體量要超過整個國家的至少三分之一,以前魏王不論是去幽州,還是去洛陽,總之走到哪裡就富到哪裡,若是待久了,整個地區怕是隻會知道魏王卻不知道朝廷,所以,必須要把魏王給弄回來。
如果其他的皇子也能夠有如此表現,甚至能夠打破魏王一手打造出來的經濟壟斷,那就只能說,這種人在地區的確是太危險了,還是丟到朝廷來吧,這就是必須的一步。
你沒有辦法做到以地區之力抗衡整個朝廷,那麼你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沒有被重視的必要,就這一點上來說,相信燕王朱棣應該跟李泰有比較大的共同語言。
畢竟朱棣能夠登上皇帝的位置那就是以燕國一地抗衡整個大明,而且還答應了。
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李泰經濟上的沒有軍事上那麼沒有退路,畢竟賺錢的事誰都喜歡,尤其是李泰拍拍屁股就能夠幫助朝廷賺錢,那朝廷上下就更喜歡了。
至於朱棣,那就是天等到天下人知道他真的能夠以一隅之地抗衡天下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站好隊,就算是想要跳槽都沒有什麼機會了。
如果朱允炆知道他的這個親叔叔這般強,怕是絕對不會讓他叔叔離開北京城。
但是經濟能力跟軍事實力到底是不同的,所有人知道了李泰點石成金的能力,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把李泰接過來,大家一起賺錢,大家一起治理國家,你有錢所以你說話大聲啊!
不過,李泰成為了太子之後,倒是沒有什麼好得意的,畢竟自己的老爹都還活著呢,你成為太子笑這麼大聲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要李世民早點死嗎!
所以,李泰果斷繼續每天謹小慎微的開始上班,因為李泰很是清楚,太子這個比不得魏王,做魏王的時候自己往往能夠橫行無忌,但是太子就不同了,太子作為李世民的繼承者,跟李世民的關係太遠了,那會被人懷疑是不是失寵,太近了又會被懷疑跋扈。
當初李承乾是怎麼樣從一個大好青年然後被逼得差不多都要瘋了的,身為前車之鑑李泰怎麼可能沒有前車之鑑。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泰再回過頭來自己站在了太子的位置上,看著眾人對著自己的歡呼,彷彿都是在恭迎自己成為太子似的,但李泰很清楚,自己不想死的,那就乖一點。
李泰與閻婉住進了東宮,然後每天早上都會主動向李世民和長孫皇后請安,然後早朝跟著上了早朝後,便是跟著左右僕射處理各種的政務。
李泰卻也不客氣,這是自己的強項,說實話這些政務有著歷史潮流作為對照,李泰處理起來並不難,基本全部都給出了意見,但是有些政務則是涉及到了各個世家的或明或暗的鬥爭,甚至其中連宗室都摻和了進來。
別得不說,長孫無忌跟家的孩子跟李道宗家的孩子因為喝花酒的原因,兩個打了起來,然後雙方都不肯吃虧,然後把這一件事情鬧到了長安令,長安令面對著這種情況選擇了把這個問題繼續向上傳遞,傳遞到了大理寺,然後大理寺的孫伏加做出了各打五十板子的判罰,然後孫伏加上奏了一份奏疏,表示長安令尸位素餐,撤職以儆效尤。
簡單的說,這位官員怕是上輩子惡貫滿盈卻是才成了如今的長安令,李泰也不廢話,批准,然後讓杜如晦繼續推薦人頂上,畢竟長安令終究是需要人當的。
而問題是,只要這兩個人的問題沒有解開,怕是這兩個傢伙要繼續的鬥下去。
李泰深吸了一口氣,到底是沒有再把這一件事放在了眼中,至少到現在為止,這還是下一輩的鬥氣,那就繼續鬥下去吧,一個外戚,一個皇族,不論是誰接任長安令都有得鬧了。
而有關行政方面的事情,自己能夠調整,但是這有關這兩位大老的問題,怕就算是孫伏加過去調節,怕是調節調節,孫伏加這個大理寺卿就要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