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春風化雨(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前面幾樣素質很難徹底的拉開差距,但裝備是能拉開代差的,這就現實。
所以,李泰不論從統治者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經歷角度,都必然鼓勵裝備流與科技流的。
李泰與李靖兩人談論的奏章,以及李靖所寫的募兵制策論,全部都交到李世民的手上。
李世民看著李靖的募兵制策論,以及李泰所提出的預備役,常備役與退伍老兵的整體劃分,不由開口道,“沒想到,青雀的考慮,居然這般的全面!”
“魏王乃是曠世奇才,思慮萬全,乃是臣有所不及!”李靖面對著李世民倒是不由開口。
“你的意見如何?”李世民看著李靖,卻是不由開口說道。
“魏王思慮更加的全面,當然所需要消耗的錢糧也更加的驚人。
不過且為國家計區區錢糧也不算什麼,更不要說魏王本人就是財神,能提出這個計劃,相信他肯定可以解決錢糧。
而真正的問題是整個體系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依託與魏王的農業學府體系所構築。
尤其核心的兵法學府,一個能夠掌管全國所有百夫長的學府,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李靖的目光看向李世民,又低下頭來,也沒再細說下去了。
很顯然,魏王提出來的這個體系,其實重點還是要看聖人要不要用。
要用就必然會增加魏王的權威,而這又是聖人願意不願意的事情了。
“先放在這裡吧!我看過後,先思慮一二。”李世民看著李靖從容回答道。
李靖倒也沒有再多催促什麼,行禮之後選擇離開,畢竟接下來自己要回去繼續生病了。
基本上李靖與李泰只是負責方向上的構築,但真的想要把這東西落實到實處,還是要交給李世績現在所掌握的兵部來把這份軍事改革給徹底落實貫徹下去。
李世民拿起了李靖的這一份募兵制的改革策論,從頭到尾的全部看過之後,不得不承認李靖在兵家理論方面的厚實。
說實話很多的道理自己也都懂,但能將其由淺入深的全部講清楚,並且傻瓜式的弄出了改進方式,怕也只有衛國公李靖能夠做到了。
李世民不得不慶幸李靖年齡大了,卻也可惜李靖的年齡大了,還一身傷病。
說道傷病,李世民不由扶了扶自己的腰,總感覺自己年齡大以後,腰也隱隱作痛了。
李世民把目光放到李泰與李靖的對論上,看完後不由放下來。
這讓李世民忍不住按了按自己的太陽穴,因為李泰雖然是與李靖對話,但李泰對於軍事改革不論是方向,還是平衡都做得非常的好。
尤其重點發裝備,組織力與意志,對於任何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說,這三個方向的培養,絕對比對將士們技巧與素質培養要來得優越。
因為技巧與素質是屬於個體的,但是裝備,組織與意志,那是屬於集體力量才能實現的。
對於國家來說,軍隊是必須要有,但又必須要對它進行制衡。
尤其軍隊自身的戰鬥力越強,那對它制衡的強度也必須要跟上,否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經驗,那還不是兵馬強壯者為王,這對維繫朝廷的傳承實際上是非常大的挑戰。
但李泰提出的幾項發展的路線,從李靖角度看來,那是魏王仁慈,重視將士性命,寧願選擇更加耗錢的戰鬥方式,而不是選擇以犧牲士卒為目的。
對從隋朝一路過來的李靖來說,就算大隋在巔峰時,都沒這般奢侈過。
可對李世民來說卻不一樣,對李世民來說,李泰所提出來的體系,不僅本身達到了改制目的,畢竟大唐想要派遣部隊外出作戰,讓常備役出發也就足夠了。
而更重要得是,李世民看到了裡面的權謀制衡,這對李世民來說才是最珍貴的。
府兵制比募兵制,最好的點,除非是最頂尖的像是李世民這種百戰百勝,且帶領過所有府兵的統帥,否則府兵們是很難全部都效忠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