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大唐都是知道李泰幾乎統一了整個大唐的石炭資源,但這種東西朝廷不專賣,真正把煤炭資源重視起來,進入官方管制,卻要等到宋朝再說。

所以,朝廷的人不知道李泰這般重視煤炭資源做什麼,不過他們唯一知道的是,隨著煤炭被李泰統一之後,市面上的煤炭價格變得便宜了很多。

就算是百姓在冬天也不會出現缺少煤炭的情況,甚至有些百姓在長安混不下去,除了去搬磚以外,去挖煤也是一個選擇。

但也只是到此為止了,更進一步的發揮這種煤炭的作用,他們是真想不到。

而實際上他們想不到也是正常的,至少在蒸汽機這種東西真的能穩定提供動能前,煤炭所能夠帶來的最主要作用,還是冬天取暖,而大唐這邊冬天越來越暖了!

“嗯!”李泰點頭道,“東北這地方跟我們長安好像有些不一樣,這裡想要生存下來,一是需要糧食,二是需要石炭,如果沒這兩樣東西這一片區域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這邊溫季的時間較短,若提前出現寒潮什麼的,有了石炭冬日也能正常種植。

所以相對來說,我會重視石炭資源,所以這遼那運河在開鑿時,儘可能靠近有煤礦的區域,這樣東北這邊就算發展也容易得多了。”

“石炭能讓作物冬日種植?”楊弘禮聽到李泰的話,倒有幾分驚訝。

“一般用得比較少,主要是提供冬日耕種所需要的燃料。”李泰看著眾人道,

“不過像綠菜或瓜果,想在冬日反節氣的種植出來,總歸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熱源的!”

“如此說來,魏王對開發東北倒是準備的相當充足啊!”杜如晦若有所思。

沒辦法,李泰一系列的準備實在太充足了,從一開始就掌握的煤炭體系,有冬日種植技術,有冬日生活物資,甚至整個幽州,都能為東北這邊提供基礎的物資供應。

尤其是航運,隨著高句麗被徹底的壓制,渤海成為了大唐的內海。

本來而言,隨著高句麗被解決,渤海這一圈經濟肯定會受到影響,說不定隱約有些發展起來的航海業會陷入到了停滯。

但現在不一樣了,如果真要修遼那運河,那渤海灣這邊的航海業還要加大投資。

畢竟就算世家生產出各種糧食出來,也肯定不是存在哪裡的,肯定要拿出來出售的。

而只要糧食出售,幽州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渤海灣這一圈的發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可以說,原本幽州的發展也就只是到這裡為止了,但隨著遼那運河的開通,彷彿幽州這邊又找到了新的活力!

杜如晦思索了一圈,開口道,“不過,若是想要把東北開發出來,怕需要花大力氣啊!”

“杜相的意思我明白,就實際來說,物資消耗倒好說,穩步推進也就是了。

但真正問題是人,所以高句麗必須要拿下,高句麗人口也需要拆分,把底層百姓運輸到渤海沿岸,以充實這個計劃所需人口。

不過即使如此,距離開發東北倒是遠得很,至少在遼那運河徹底開通前,想要把這黑土地開發出來怕是太難太難了!”

李泰說道這裡,不由帶著幾分的唏噓,“這真是個需要十年起步的計劃,真正把這東北開發成大唐如同蜀地一般的雙翼,更需要百年才行!”

對李泰所說的,需要百年才能夠徹底開發出幽州的想法,杜如晦並不反對。

甚至聽李泰的話,感覺魏王還是那個魏王,做起事情來動不動就是十年二十年計劃起步,然後穩步推進。

別得不說,像是捕魚計劃,逐漸讓幽州海邊的漁業以及航運業逐漸興起,現在更是成為了大唐攻打高句麗的重要計劃,這就是魏王所規劃計劃的價值啊!

“那你準備如何開發這地區?”李世民不由對李泰開口問道。

對比起這片黑土地,李世民突然感覺只剩下了一口氣的高句麗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只不過該滅還是要滅,只不過滅高句麗的心更堅定了幾分,畢竟這黑土地大唐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