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計劃的實施(第2/3頁)
章節報錯
至於想要單獨吃魚,想要吃飽的人,要麼是奢侈到一次效能夠吃很多條魚,要麼就是那些並不需要幹體力活的上層人士。
因為只要幹體力活就必須要補充足夠的碳水,否則底層的百姓吃不飽,那根本就不可能幹得了比較重的體力活。
且不說這時代本身就不重視人力資源,就算到了現在,誰能想到初級腦力勞動者會比機械的體力勞動者先感覺到被社會淘汰的殘酷呢。
而低成本的體力勞動者的主要食物必然是碳水食物,這就讓這些高句麗人過來,就必須要有些土地能種植糧食,沒有糧食,光吃魚,是不如吃碳水抗餓的。
當然,可以從外面購買糧食,比如幽州地區購,但他們自己必須要有能種糧食的土地。
否則,至少全部都靠交易生存的村子,在這個時代實際抗風險力量是非常脆弱的。
更不要說,李泰準備從幽州到遼水一線,每隔一個時辰的航運便建立一個村子,這樣對糧食的需求會更加吃緊!
“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但我也有我的考慮!”李泰開口道,
“幽州這區域想要發展起來,那就必須要把渤海盤活,而渤海想要盤活就不能讓這些百姓拿到太多土地!”
聽到李泰的話,在場的幾人不由面面相覷,他們的確沒有想到李泰居然會這般話語。
李泰道,“簡單的說,如果高句麗沒有被解決,那這些所在的村子就會成為前沿陣地,為協助大唐下一次討伐高句麗做好準備。
就有點像是諸葛亮討伐魏國之時的屯田點,算是為下一次討伐高句麗準備。”
“魏王是不看好這一次討伐高句麗?”盧承基聽到李泰的話不由道。
“戰爭這種事情都是未算勝,先算敗,否則我也不需要在戰時安排這些百姓了。等到勝利後全部強遷到內陸地區也就差不多了!”李泰對盧承基回答。
盧承基聽到李泰的回答,連忙低下頭來,退到一邊去,面對大老實在不敢說話。
而李泰則繼續道,“但如果討伐高句麗成功,那就會造成華夏戰略中心的西移。
至少比較起西域的西突厥,朝鮮半島上的其他兩個小國實在不值得注意。
到時候,各種支援幽州這邊的政策肯定會被削減,而為了維持渤海這一圈的經濟活力,就必須要給這個經濟圈一點刺激,這些高句麗人就是我的選擇。”
聽到這話,李淳風倒若有所思道,“魏王的意思是,減少他們的耕地,逼迫他們從事航海之類的行業!?”
李泰嘆了一口氣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幽州的情況你比我更清楚。
雖有我政策導向,但更重要得還是因高句麗的存在,所以讓朝廷捨得砸入這麼的錢糧來。
但只要高句麗被解決了,那隨著對國家戰略重心轉移,那朝廷對幽州的資源就會下降!
大唐是阿耶的大唐,政策是以阿耶為準,不可能依據我的喜好來執行什麼政策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幽州以北的百姓就更要自食其力了!”
聽到李泰的話,李淳風知道李泰並不是胡說,魏王所說的局面在將來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為討伐高句麗,所以全國資源都向著幽州,所以讓幽州顯得格外繁榮。
但說實話,大唐到底是關隴貴族掌權的大唐,甚至在武則天上位,安史之亂等等的歷史事蹟之中,都隱隱約約有著關隴貴族與關東貴族對抗的事蹟。
所以隨著討伐高句麗完畢,那幽州這邊不可能再享受到這般好的資源待遇,這是隨著大唐局勢所發展的必然。
“不過若土地不夠,那我們應該怎麼樣進行安排他們,若他們在討伐高句麗過程中發生暴動又如何!”
李淳風深吸一口氣,明白了李泰的良苦用心,李淳風倒也不再阻止李泰這麼安排將來從高句麗遷徙過來的難民,反而對著李泰詢問道。
“這點真儒熟悉!”李泰說著便看了一眼王真儒,讓王真儒出來說。
“如果按照以前的辦法,就是把這些高句麗的百姓遷徙過來後,讓他們跟著徭役混居,讓徭役帶著他們去我現在建設的工程之上找活幹,幹活幹多了,自然不會想七七八八的了。”
王真儒說到這裡不由感嘆道,“實際上既要討伐高句麗,那我們在後勤上終歸缺少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