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世民著手搭建軍校框架時,李泰已經到了大運河。

因為真正負責調查的是觀風使,李泰只是去處理那些有問題的農業學府學員以及調整。

從南到北,李泰一路過來,農業學府的學員出問題雖然算不上觸目驚心,但比例也相當大,至少比科舉與世家的人出問題的比例更大。

沒辦法,這兩者家裡或多或少都是有錢,雖然有錢的人未必是好人,但有錢的人,至少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時,擁有更強的抵抗力。

至於世家出來的世家子,基本上也很少有貪圖這些蠅頭小利的。

倒不是他們有多麼高尚,而是換了任何一個正常人十二三歲開始就能玩金錢跟女人,相信很多人都會對這兩種東西沒有太多興趣,俗稱世家子教育。

但農業學府出來的學子就沒這麼硬氣了,尤其是當他周圍的親人不是那種明事理的人,而很喜歡小偷小摸或者佔佔小便宜時,農業學府的學子處理起事情來就更難辦了。

畢竟這是唐代,只要能生那就是往死裡生,有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是非常正常的。

而親戚們見到了你當官了,倒也不一定會真的向你直接要好處,而是遇到事就會找你打聽打聽,然後伱也去打聽打聽。

但官場上有時候,你主動打聽某事,某種程度上就是表態,最常見的就是:

“XX是我親戚,為了避嫌,我退出這次評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下面的人智商正常,就就應該清楚知道接下來怎麼去做。

所以,怎麼樣平衡家庭與職務間關係,尤其是怎麼處理親情與公事之間的關係,對世家,哪怕是庶族地主來說都已經有了一份比較成熟的模式。

但對透過農學社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上來的農業學府學員,對他們來說,一步一個坑,慢慢踩吧。

實際上,這裡很多學員犯得錯,也不能夠說完全是受賄,更多是介於利用自己權利在灰色地帶牟利的行為,有時稍微訓斥一下,罰俸幾個月到幾年也就差不多了。

但誰讓他們正好撞上討伐高句麗前期的整風呢?!

正是在這風頭上,李泰自己又親自帶隊一個人一個人的見面,才讓這次事情嚴重起來。

對李泰來說也沒辦法,畢竟如果這次整風運動自己虎頭蛇尾,那失去這次立規矩的機會,以後自己建立的農業學府體系怕是從根上就會爛掉。

所以李泰從洛陽一路到餘杭,又從餘杭一路到幽州,都是果斷下重手。

自己能夠嚴肅處理就嚴肅處理,不用嚴肅處理的也直接把他們踢出官僚的隊伍。

畢竟農業學府現在每年畢業的農業學府學員,已經逐漸接近了萬人規模,另外這些人出來的水準基本上是職高,再高一點算是專科,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頂多也就是本科水平。

他們是幹具體的活的,或者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深入專研,作為外流官這種需要幹具體的事項上的官職很適合他們,甚至能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專業科目繼續專研下去。

但隨著他們的職務不斷提高,到達七八品,成為縣長或者縣尉時,需要得就不僅是他們在專業專案上的專業能力。

更需要對於全域性視野把控,以及在人際關係的處理,甚至對權利與資源的分配。

所以如果他們沒有繼續成長,那他們也很難繼續向上爬了。

而高陵,洛陽,幽州與餘杭四大農業學府每年培養了近萬的人才,哪怕在李泰的眼中也就是職高水平,但在這個時代來說,那就算不是精英,也是優秀人才。

就好像是當初第一次高考時能考到本科的人才,跟現在大學擴招之後的本科人才,都是本科但兩者的平均素質就整個大環境來說是截然不同的。

而大唐的基層官僚體系與流官體系,到底是有限的,每年這麼多的人才培養出來,哪怕自己已經儘可能的去想辦法進行分流,但官僚依舊是絕大多數農業學府學生的最優選擇。

但官僚位置永遠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頂層如此,底層也一樣,真不是想加就能加的。

畢竟官僚本身不是個生產性職業,而是分配性質的職業。

所以每次反腐後,就能騰出很多位置,讓人才出現流動。

至少對李泰來說,不需要擔心明年學員們畢業了去哪裡就業了。

但說實話,現在大唐的人口已逐漸恢復快兩千萬人口,但每年畢業學員也就一萬不到人。

李泰想到這裡就忍不住的想捂住自己的臉,這人口比例,自己想推行比較基礎的掃盲工作,都會出現教師嚴重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