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2/3頁)
章節報錯
平時沒查時,自然沒什麼事情,但現房玄齡要進行整頓吏治,那自然就被人給舉報了。
但去查他貪汙的贓款,卻見到這贓款堆積了滿滿的一屋子,全部都是開元通寶。
這津令很可憐的表示,這裡三萬三千五百七十一文錢,自己是一文都沒用,就是家裡窮怕了,所以數著這些錢,自己心裡才踏實啊!
除了貪汙的,還有就是以權謀私的,因為農業學府的學生真算不上什麼大富大貴的傢伙。
現在他發達了,周邊窮親戚以為他成為大官,能在地方上無法無天,便拜託他謀份差事。
這種事情在大唐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在這個時代內推才是主流,像是科舉制都還是新生的東西,就更不要說他們這種外流官了。
但有些人太過分了,除了在官府裡裡外外安插自己的親戚,甚至恨不得連自己村裡的狗給謀劃一份的警犬的職務能夠從朝廷領取一份狗糧。
還是那句話,七八品的官員看起來是小官,但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這就是他們人生的頂點,是絕大多數百姓可望而不可極的縣令,縣尉之類的職務了。
這些小官直接對接著百姓,他們的官職雖小,但造成的危害卻相當大。
而渭河航運,幾乎是最先開始讓農業學府進來的,所以自然而然成為了重災區。
李泰也沒什麼廢話,這幾個月來,整條渭河凡是爆出跟農業學府有關的,自己便跑過去親自處理這些事。
原本貪汙並不致死,但當李泰跑到他們面前時,那就不得不死了。
有的人直接就在李泰面前哭著自盡,也有的人抱著李泰的大腿請求原諒。
說實話,對農業學府的外流官朝堂原本也沒對他們在道德上報以多大希望。
至少在絕大多數的世家看來,外流官裡面出現了這麼多貪汙受賄以權謀私的人是正常的,甚至有人說風涼話似的,感覺李泰的態度有幾分苛責了。
但李泰更清楚,自己想要得是農業學府出來的人能夠一步一步的做到正三品的大員。
那他們至少在私德上就不能夠有太大的破綻,這樣哪怕這人真只能按部就班的聽從命令幹活,自己按照規章制度把他穩穩當當的提升到正三品,至少也能給後來者希望。
否則要自己死前農業學府都沒個在自己幫助下,符合規章制度一步一步提升到三品大員的代表,那在自己死後,農業學府有很大的機率會被打壓。
五品,甚至七品,會重新成為農業學府學子們的頂點。
所以,李泰也知道自己既要求人有道德,又要求人有能力這有幾分過分,但沒辦法,如果第一代的農業學府的學子根子就歪了,那自己寧願自己揮舞鐮刀割了他們。
總之,等到李泰因為這件事跑完渭河體系回到長安時,今年的長安也快要過年了。
李泰帶著滿滿的血腥味回來,朝臣們第一次見識到魏王對農業學府體系的掌控力,也見識到魏王心狠起來的時候,那是真狠心。
從秦州到同洲,順著渭河支流,幾個月走了來回,凡涉及到農業學府體系的,李泰基本上都是親自過問,但這並不是為了包庇農業學府,而是要弄清他們身上的罪行。
李泰也不說什麼虛的,直接拿著他們的罪名材料,跟這些農業學府出身的人聊著家常,說著過往,最後讓他們背一遍校訓,然後便是留下了一張自供書。
那些願意主動承認罪責的,李泰按律辦事,儘可能給予體面。
那些選擇自殺給予李泰體面的,李泰也就到此為止,他們的家人也不在追究。
至於那些證據確鑿卻依舊死不認罪的,那麼便是公開處刑,並且收回一切農業學府的福利,任由他的家人自生自滅。
可以說,一直以來在朝廷印象中都軟綿綿的魏王,隨著對渭河的一路巡視下來,眾人驚訝的發現,他在底層官僚中的威望高得恐怖。
因為這些犯罪的官員在面對魏王親自過問時,十之八九會認罪,十之四五會自殺,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才會選擇苟活。
說實話,朝廷官員看到李泰對農業學府基層官僚的這種魏王與掌控力,都有些匪夷所思。
但說實話,這種事情在古代實際上反而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