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與李世民的見面(今天一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幾年沒有回長安了,今年春節時回去就是了!”李世民揮揮手道,“小事情而已。”
“謝阿耶!”李泰聽到李世民的話,馬上向李世民表達了感謝。
不過,李世民沉聲道,“小事而已,到是另外一件事,需要你參詳參詳,”
“還請阿耶明言!”李泰看著李世民,果斷洗耳恭聽。
“阿耶想打高句麗,這點你清楚,但薛延陀這些日子有些不安分啊!”李世民微微眯起了眼睛道,“你可否有什麼整治薛延陀的辦法?”
“打!”李泰果斷說道,“只有打疼薛延陀,草種計劃草能順勢對陰山以北鋪開來,否則有薛延陀的阻撓,就算是想要執行草種計劃也並不容易。”
“除了打呢!”李世民按了按自己的太陽穴。說實話,李世民是真不想要跟薛延陀打。
因為李世民非常的清楚,若跟薛延陀打起來,那征討高句麗的事怕又要拖延幾年了。
今年時,突厥俟利苾可汗統有三萬戶,有精兵四萬,馬九萬匹,在定襄城(今山西平魯)建立牙帳,第一時間便是上奏,如果薛延陀對他們進犯,請允許他們入居長城以內。
這時李世民就明白,經過了這十多年的發展,大唐的國力在快速恢復,但同樣,薛延陀的國力也在快速恢復,甚至已經到達了擁有打一場二十萬以上規模的潛力了。
這樣一個北方的鄰居,李世民不得不感覺到忌憚。
畢竟比較起龜縮在西北方的高句麗,李世民也擔心現在的薛延陀發展成當初突厥一般甚至能夠操控北方諸侯的頂尖勢力。
所以一時間,李世民想著到底先滅了高句麗,還是打壓薛延陀,需要作出精準的判斷。
雖然大唐一直以來都是連戰連勝,但實際上看大唐的用兵模樣,便能知道,實際上大唐用兵是非常謹慎的。
基本上大規模的用兵往往隔一年,甚至隔兩年才會去打。
而打完後,又是馬上刀兵入庫,休養生息,怕得就是戰爭會影響到大唐的正常發展。
“那我沒辦法!”李泰攤開手來很無奈道,
“草種計劃可先在豐州這些陰山以南地區先鋪開來,但終究要想辦法把推到陰山以北。
而草種計劃本質上想要讓他們從遊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讓他們從原來追逐水草而居的模式,變成我們漢人築城青儲,積蓄物資的耕種模式。
這種模式的生產肯定比遊牧模式過得更安穩,但也必然會受到舊貴族的抵制。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模式對薛延陀內部而言就是一種改革,一種外部施加的改革力量。
而改革的話,我想您是知道這東西的恐怖的。
而我希望能先把他們打服,然後再在薛延陀的領地內推行,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薛延陀的問題。”
李世民聽李泰的話,卻是說道,“為什麼不先對著薛延陀推行這種政策,看著他們為此發生政變,這樣的話,我們操作起來也更加的可控!”
李泰回答:“因為就本質上來說,透過草種計劃,內部改變薛延陀的階級力量比例,至少在一定程度的時間之內是會增加薛延陀的國力的!
而薛延陀國力的增加對我們大唐終究是有威脅的,所以我比較支援先想辦法揍薛延陀一頓再說其他。”
說實話,華夏曆史告訴李泰,這世界不一定生產力高的就能戰勝生產力低的,也不是先進的文明就一定能夠打敗落後的文明。
只要雙方之間沒有拉開明顯的代差,像是野蠻戰勝文明這種事情不但有可能,而且是經常發生的事。
國內有五胡亂華,國外有三大蠻子滅羅馬。
所以,李泰寧可選擇先把這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跟物資先儲備起來,等到有個合適機會再去推行。
否則雖然李泰知道大唐很強,尤其貞觀時代,作為將領要是沒參加過滅國戰都不好意思出來跟周圍人打聲招呼。
但即使如此,李泰也不想要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李泰更喜歡的是自己這邊像是倉鼠一樣的囤積力量,不斷強化本方戰鬥力,哪怕讓對方的最強點,撞到己方的最弱點上,最好都撞個頭破血流,這樣自己才能稍稍放心一些。
而且揍了薛延陀一頓後,再推行草種計劃,就不僅是政治上逼得草原百姓向大唐的百姓漸變,更是會逼得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小。
更重要得是,有了草種計劃作為基礎,自己也能開始大量收購草原各種特產,從經濟上控制草原。
李世民聽著李泰的話點點頭,他大概明白了李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