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興修運河(第1/3頁)
章節報錯
面對李泰,高季輔清楚自己的身份,本身就是李世民派遣下來監督協助李泰的人。
所以如果李泰做出什麼不利於自己,或者不利於幽州的決策自己可以直接反對或者駁斥。
甚至退一萬步,對李泰做出的某些不認同的決策保留意見,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上書李世民做出決策。
比如說當初的天津城的名字,就是透過這一種方式來決斷的。
但這樣的話高季輔的權利便全部都來自上級,至少他所認為他的權利全部來自上級。
這樣的他,面對杜如晦這種從上面派遣下來的高官顯貴時,他是很難抵擋的。
另外還有些官員則認為自己的權利與職責來自的是底下的百姓,他們就是要為民請命。
所以面對上面派遣下來的官員,只要命令不合理的,哪怕拼了官職不要也都會駁斥。
不過這種人就比較罕見,史書留名最出名的應該是明朝的海瑞。
但無論怎麼說,對李泰來說需要想辦法應付的高季輔,在杜如晦面前,幾乎沒什麼說話餘地,因為杜如晦是右僕射,天生在官場上碾壓高季輔。
同時,在杜如晦來了不久,很快聖旨便送到幽州,朝廷要在京杭大運河開始建造津口,執行《漕運計劃》。
聖旨賦予了杜如晦在《漕運計劃》執行過程中,罷黜沿岸州縣四品以下官員的權利,可以先罷免,後上奏,以方便杜如晦執行整個大運河的《漕運計劃》。
而杜如晦接到這任務的第一時間,便來到幽州,找上了李泰。
高季輔在現在的杜如晦面前,甚至連貼頭都算不上,不過只是順手敲打一下而已。
所以在高季輔答應徭役的事情後,杜如晦與李泰便離開了幽州長史府,來到幽州刺史府。
李泰一般上不會來這裡,多是在天津城待著,畢竟李泰現階段的核心還是在天津。
“多謝杜相相助,不然高長史不畏皇親貴胃,我還真拿那他沒什麼辦法!”李泰道。
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喝了一口茶水,然後道,“此小事而,幽州本就防禦北地的重鎮,季輔不願意借調徭役入天津也是情理中,燕王能體諒季輔就好。
臣此次前來幽州,想以幽州這段運河為標杆,也希望燕王能出力相助的意思。”
“如何相助!”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微微一愣卻是開口道。
“運河若全部用徭役梳理,實在是耗民耗力,而事情若拖延下來,怕會成大運河舊事。
所以此次來找燕王,便想參照燕王當初管理高陵的法子,來操作大運河的幽州這一段。
若可以,便打算向著整個永濟渠河段進行嘗試。”杜如晦看著李泰坦白道。
說實話,朝廷想要開這運河的心思是堅定的,但當初有著李泰搭把手整個《漕運計劃》在渭水那邊修建,幾乎沒有出什麼錢上面的問題,不論李泰怎麼解決的,至少是解決掉了。
但現在輪到要翻新整條從幽州到餘杭的京杭大運河時,哪怕有當地世家豪門願意承包津口,但所需要的錢財,以及需要的徭役,數目還是有些太驚人了。
至少現在的唐朝已經欣欣向榮,但要真是向著楊廣一樣的徵調民力,還沒有忘記大隋是怎麼二世而亡的百姓,怕不是會直接讓李唐靈魂超度。
所以,透過那種大規模徵發徭役的辦法直接被否掉了,所以,當初李泰的那種專業化徭役的辦法自然被提了出來。
但這辦法太消耗錢了,李泰能用那是李泰來錢的能力強,其他人沒法複製,就算國家給官員發俸祿也就算了,但專門給徭役發俸祿……提出這想法就覺得自己腦袋有病。
不過,杜如晦還是答應下來,首先多少有給自己的弟弟杜楚客擦屁股的意思。
另外,杜如晦也需要從李泰這裡取取經,畢竟高陵興建,李泰是能吏這件事情是朝廷上下公認且證明的。
這樣的情況下,杜如晦便是判斷出這件事情如果交給李泰來處成本實際上是最合適的。
“杜相的意思是,打算把幽州這一段包給我,看我是如何操作完成整個幽州這段運河興建,然後再打算學我的樣子,把整個永濟渠也這麼進行操作!?”
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倒是若有所思的對杜如晦道。
“在這期間,我給你鎮壓幽州官場,賓王為你副手,依舊是當初你們在高陵時候的搭檔。
至於完成後的功績,燕王您肯定不需要的,但這些功績給了賓王,應該能協助他邁過五品到四品下的門檻,到時候,也可以理所當然的作為我的副手!”
杜如晦緩緩的說著這件事情的利益分配,倒是沒有跟李泰來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