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千年一遇的機會(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讓異族改變原本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改成種植這些牧草草種,每年需要收割,儲蓄,培養生畜。
換句話說就是要讓他們從草原生活模式過渡到我們的農耕生活模式。”
“這點我明白!”聽到李泰的話,王玄策點點頭。
李泰繼續的說道,“但只要進入這種模式,那草原種草的土地就會有區別。
同時為了存放這些青儲的糧草,草原就不可避免的匯聚成城池。
這就讓草原百姓從居無定所的遊牧到固定範圍的定居。
居無定所是草原的最大劣勢,但同樣也是草原的最大優勢。
而對我們大唐來說,我們怕得是打不過草原民族嗎?
不!我們怕得是深入漠北卻根本無法尋找到他們!”
王玄策聽到了李泰的話,有些恍惚,卻又有些瞭然,這點他自然是明白的。
“第二點就是協助他們形成城市與牧草儲蓄。
這對我們大唐來說,控制草原不再是種入不熬出的負擔,而是能夠生產出利益的產地。
為什麼中原很難統治漠北,哪怕在大漢時擊敗了各種異族,依舊佔領不下這片土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到漠北的漢人因為生存環境的逼迫,而不得不被胡化。
而南下的異族進入了中原腹地,因為環境的優越,所以自然而然的漢化。
這就是生存的環境決定了一般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王玄策聽到李泰的話,有幾分愕然,卻又彷彿明白了什麼覺得很是有道理。
李泰繼續道,“正如此,我們除了要學會種草養肥畜牧業,更要教會異族種牧草,讓他們完成草原到農耕的蛻變。
所以我們的計劃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在幽州境內進行大面積種植。
我覺得桑乾河邊是不錯,只要有水,種不了莊稼,但種植也牧草應該不過分吧。
最重要得是桑乾河從幽州到媯州甚至蔓延到雲中雁門等地,能成為我們大唐補給前線的重要支撐。
而隨著這步完成,第二步就是把這草種灑在萬里長城外,鑄就一片綠色的草長城。
這實踐是不可少的,就是要看以這些牧草為根基,能不能支撐起一座畜牧業為主的城市。
只要能撐起一座,那麼接下來,第一座,第二座,甚至更多的城市就會出現在草原上!
那時候,華夏與異族不斷爭奪的土地能真正向漠北之地推進,擴大大唐的可控疆域!”
李泰清楚,大唐是真能實現這個計劃的,這是唯一一個把漠北,甚至西伯利亞吞入華夏掌控的機會,就算後面的大明都未必有這麼個機會。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唐朝的氣候隨著國運的昌盛,開始進入高溫期。
平均溫度提升使得向北方推行的《草種計劃》真正有了天時相助。
如果換了小冰河時期,自己要敢這麼幹,自己也不知道《草種計劃》能不能實行起來。
但李泰清楚,在這個大環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時代,這就等於有了天時的幫助,做起這件事來也能事半功倍,可以讓自己用最小的代價,去實現同化草原的目標。
把草原原本的草原文明變成一個種草與畜牧業體系的新形態農耕文明。
這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集齊,哪怕制定《草種計劃》的李泰也知道,這真是可能需要百年沉澱的計劃。
真正的困難是,隨著草種計劃一步步的執行,到時候草原文明會對農耕文明進行反噬,農耕文明對草原文明的傳統進行侵蝕,相互間的不斷磨合,肯定會爆發大大小小的戰爭。
這是沒辦法的事,李泰可以肯定以後肯定會因牧草草種而爆發戰爭。
或是因為覺得自己兵強馬壯所以去搶一波,或許是因為看著長城下種植牧草真是連軍糧都省了,甚至覺得自己麾下的牧民越來越相似漢人,所以希望重新改制等等。
可以說,這計劃按照李泰的想法去執行,那必然是會爆發草原與大唐的戰爭,只是或大或小而已,這是草原文明向被農耕文明侵蝕,而做出的必然反噬。
而李泰唯一的希望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這樣的戰爭儘可能的壓制,控制,以及消弭,為華夏吞併草原打下更好的基礎,真正把這可以養出世界一極的土地收入華夏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