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留職不停薪,作為預備役補充到青海去,自己親衛的位置一直留給他們,等到他們回來,依舊是自己的親兵,只不過現在需要磨練而已。

同時,朝廷對李泰這種,把自己的親衛補充邊疆府兵的做法,還是比較支援的。

畢竟這等於是把李泰的力量分散到邊疆地區,否則若李泰的身邊一直都有五百人以上的親衛,若說太子黨一方沒有擔心李泰會不會突然孤注一擲,怕是誰也說不清楚。

畢竟這人數說多不說,但說少也不少,至少擺出個戰部天賦絕對是夠了。

“青雀用自己的親衛支援西海郡的府兵,看起來到底是以國事為重啊!”

李世民倒是得意一說,不過很快臉色卻依舊是皺起眉頭,道,

“不過青雀表示,願在洛陽建立一座鍊鐵廠,由朝廷監督,由他進行管理,並允許這座鍊鐵廠鍛造甲冑,諸位不知道意下如何!”

說實話在李世民看來,李泰主動讓自己的親衛作為青海那邊的府兵替補,這是展現自己誠意的一種姿態。

也正如此實際上李世民對李泰這種公督私辦的方式並不反對。

此刻幾位大臣聽到李世民的詢問,身為軍部尚書的侯君集果斷出來道,

“臣支援在洛陽建設鍊鐵廠,畢竟若能多省下甲冑兩成成本,就能多打造幾根橫刀了!”

侯君集說完向著四周看了看,總感覺自己一般上自己表示了支援後,總是會有文臣跳出來反駁自己的,怎麼這次這麼安靜,讓侯君集頗是疑惑。

而實際上,在場跟著李世民進行商議建設鍊鐵廠的大臣,或多或少那都見到了李泰那天是怎麼樣透過糧票活生生的變出糧票,然後在士卒手中轉悠了一圈,然後聽說還賺了不少。

所以他們都相信,李泰說讓他建設鍊鐵廠能夠節約兩成成本的話。

而且,在洛陽那地方興建能夠鍛造甲冑的鍊鐵廠,對以後大唐把甲冑等軍備運輸到指定的位置相對來說也方便許多。

說實話,在場大臣就沒一個會反對這一件事情的,畢竟能夠從李泰身上扣點東西下來,自己憑什麼不扣啊!

真正問題是,自己需要李泰花錢把這個兵工廠建立起來,但同時又需要監督李泰,不能讓李泰藉助這個兵工廠結果偷偷給自己把甲冑給打造出來。

畢竟要是李泰真做了這種事,那麼輕的說李泰要謀反,重得說一個朝廷用錢時,這麼舒服的潤滑油要是消失了,那大唐多虧!

“聖人,我覺得需要一名明白魏王真正能力的大臣,且懂得大唐規章制度,秉直剛正之人過去與魏王好好談一談!”

這時候的房玄齡站出來道,“否則我們提一個條件,魏王提一個條件,洛陽與長幹有百里之遙,等我們商談好,怕事情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你的意思是,這件事交給叔玠去與青雀慢慢的談!”

李世民倒是反應了過來,因為王珪年齡大了,不適合再在自己身邊往死裡幹活,自己便是把他打發到了青雀身邊讓他做越王府長史,順便散散心。

畢竟李泰雖然會賺錢,但從也不是什麼守財奴,甚至真說起來青雀做事還是相當奢靡的。

單是吃個面就讓他的廚子弄出了一百種的吃法,還出書立傳了。

所以便讓王珪跟著李泰享享清福也就是了,順路幫著自己盯著李泰別走岔道。

而現在看起來,王珪到底是一個不錯的人選,李世民想到了這裡,對房玄齡道,

“把朝廷的底線劃給了叔玠,叔玠與青雀慢慢談!”

“諾!”房玄齡聽到李世民做出如此決斷倒鬆了一口氣,最重要得是這口鍋甩出去了。

說實話,倒不是房玄齡做事情不粘鍋,而是魏王與太子到底太敏感了。

更重要得是,這件事情又關乎甲冑,要是將來李泰真的造反,那誰同意了李泰的修建鍊鐵廠的,怕是一個都沒得跑,肯定會被牽扯到的。

所以還是把這件事情交給王珪吧,組織信任你!

朝堂上的朝臣一時之間,全部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決斷。

畢竟若遲疑了一下,李世民讓自己過去與李泰對接怎麼辦。

房玄齡能夠看到這裡面的風險,位極人臣的幾位誰看不到!

也就只有王珪,好端端幹嘛,好端端的禮部尚書做著表示自己年紀大了要請辭。

結果禮部尚書給李道宗做了,而他則被李世民打發到李泰身邊做魏王府長史散散心。

在場的幾個也不管你到底是想要提前投資,還是真的心有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