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予王玄策的囑託(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李泰來自現代社會,看到的既是自己選擇老闆,同時也是老闆選擇自己的雙向關係。
對所謂的忠誠,現代社會壓根就沒指望過別人會對自己忠誠,所以李泰並不知道,如果第一次自己選擇王玄策,對王玄策來說,那知遇之恩並沒有那麼強烈。
那這次王玄策幾乎是陷入到了人生谷底的時候,李泰還願意拉王玄策一把,甚至給王玄策搭好舞臺鋪好道路,依舊相信王玄策,這對王玄策來說,那真就只能肝腦塗地了。
王玄策重新站了起來,雙目之中彷彿有火焰炯炯燃燒,整個人都充滿了志氣。
李泰看著王玄策好像恢復過來,便是繼續說道,
“除了你以外,薛仁貴以及我一部分親衛與府兵都會留下來組成鄯州府兵。
我還會寫信給阿耶,以後從農業學府出來的學員也會補充到鄯州,服役三年才能迴歸。”
說實話,李泰知道從李靖與李世民的態度能看出來,他們對李泰提出的什麼軍團天賦農用轉軍用沒有什麼興趣。
其中最大原因是華夏沒有那麼多土地給這種模式去實踐。
這點是,李泰跟府兵們聊天后才明白的事。
因為現在還只是大唐初期,因為府兵制的延續,所以華夏內部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一塊一塊的,都還沒有到土地兼併的時候。
這就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土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開墾了出來,但卻又沒那麼廣大的官方統一協作的土地,給以軍團協作模式的學員們去耕種。
因為以現在的國情,要是去弄什麼大規模的什麼集團化工業化的東西,那首先是需要一大片連城一片的大面積耕地,要是真的主推這個,肯定會逼得府兵去造反的。
所以所謂農業工業化規模化也真不是那麼好弄的,實際上美國大農場模式為什麼基本上只有美國玩得轉,因為這就是最適合美國這種地廣人稀的地方進行耕種的模式。
但這種模式,如果換了華夏,印度之類人多地少的國家,且不說發展力水平能不能達到,更重要得是大量的農業百姓被逼得進入到城市中會發生什麼事情,那是誰也不知道。
而李世民卻也看到了這點,李泰這種軍用轉民用的東西不好嗎?自然不是,只是現在的大唐不適合這種模式而已。
出於對變化的本能恐懼,李世民還是選擇讓這批人去當兵吧。
雖然他們單單憑藉訓練就到達了掌握戰部天賦,所以很是驚人,但丟在軍隊中,再驚人說破天也不過只是一支有天賦的戰部而已,軍隊中能滅了他們的部隊多了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泰感覺還是讓這支部隊駐紮在邊疆這種人少地多的環境中。
這樣他們依舊能執行軍用轉農用的技術,同時因為邊疆地區人少地多,所以對於生產力會更加的尊重,同時李泰讓這一支府兵軍隊前往邊疆地區,更減少了對大唐腹地的威脅。
只不過,以後對高陵農業學府學子會以義務兵的形式進行訓練,穩定訓練出自適應天賦,然後再讓他們在青海的高原環境服兵役三年,等回到長安後再就業。
而這種操作李世民沒有見過,所以李泰也不知道李世民會不會答應。
但李泰覺得自己還是把自己的想法先寫清楚,等李世民自信決斷也就是了。
實際上,這種服兵役三年退回長安士卒很容易能夠轉職成府兵的,而且是一天賦府兵。
“燕王,您的親衛與府兵都要留下來?!”王玄策聽到李泰的話不由皺起眉頭。
說實話,王玄策倒沒認為李泰在自己身邊監督的意思。
因為監督的話,留下薛仁貴一個人也就是了,沒有必要把其他的親衛和府兵也留下來。
王玄策思索了一會兒道,“燕王您覺得這青海除了已戰敗的吐谷渾,還有其他威脅?”
“小心吐蕃!”李泰太對王玄策道,“吐蕃應該是大非川以北最具有威脅的勢力。
如果一直跟我們大唐交好也就算了,但如果真與大唐起了衝突,你就好好教訓它一頓,最好直接把它給打滅了,說不定能直接成為鄯州刺史。”
好吧,這時候的吐蕃還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就算打敗吐蕃,至少對大唐來說,也就只打敗了一個邊境異族。
但即使如此,只要吐蕃與大唐打起來了,王玄策能正面擊敗吐蕃,那一個從五品的鄯州刺史,朝廷還是會給的,至少有這樣的人在青海,這邊能穩定不少。
說實話,對其他人李泰倒也不指望他們能夠創造出什麼奇蹟。
但王玄策的話,自己感覺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