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如晦的府邸離開,李泰長嘆了一口氣,自己果然不應該小看這個時代的大臣啊!

“還好自己不要臉,不求挽回所有印象分,但爭取個浪子回頭的印象也是好的!”

說實話,李泰的確是飄了。

當他用日記去影響杜如晦好說,但影響杜如晦後, 接下來應該怎麼樣處理好與杜如晦的距離尺度,對杜如晦的遭遇應該要怎樣應對,李泰沒處理好。

而只要稍稍有一點差錯,那對這些頂尖人精來說,肯定能發現端倪的。

但李泰不可能不來杜如晦這裡報道,因為李泰需要維持自身在日記中的人設。

因為李泰演戲的物件不是這些大臣,真正的目標是李世民。

對李泰來說, 哪怕這些大臣發現自己在裡面有幾分問題, 但自己也不可能做出跟自己日記裡面不符人設的舉動。

自己已經在日記中寫了自己會親近杜如晦, 結果轉眼杜如晦要離京就不再理會杜如晦。

對其他人來說理所當然,但在李世民看那充滿李泰心聲的日記後會怎麼想!

是想著李泰心思敏銳,居然這麼快體察聖心,還是反應過來,反推出這日記有問題。

或者自己這孩子有幾分實心眼,所以更要讓杜如晦離開長安,避免李泰胡思亂想。

所以,杜如晦的家李泰必須要來,但只要來了,那麼李泰的一切言語,就非常容易被杜如晦這種頂尖文臣看清楚。

當然,看清楚歸看清楚,但看清楚怎麼對待李泰,對這些頂尖的文臣也是頭疼。

因為李泰不是普通人,是李世民的兒子, 而且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下來的嫡子。

所謂皇家貴胄, 對其他的人來說, 在朝廷上混,出錯了一次,那就死無葬身之地。

但對李泰來說,第一沒反李世民,第二沒反李唐,那自己就擁有無數次試錯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李泰因為來自現代,思維與這個時代的人不同。

所以面對漢滅於誰的話,隨便吐槽了一句,在現代來說,誰還會跟一個孩子計較。

但那次因為機緣巧合,加上李世民本身為了朝堂的穩定,果斷把李泰踢出去開府。

讓李泰明白了身為皇家子弟,一言一行都不可以失禮。

說實話,這還是因為李泰是皇子,在李世民把李泰踢出東宮,讓李泰開府算是過去了。

但如果換成是其他的人,說錯這話後,怕是一輩子直接就到頭了。

這次事情也一樣, 大臣們知道這件事實際上不重要,甚至對李泰有惡感也不重要。

畢竟李泰作為皇子最大的好處就是試錯機會, 比普通的二代要更多。

普通人那是失敗一次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翻身,富二代失敗一次可能就會成為平民。

至於李泰是皇子失敗了,就失敗了,當一個皇子,哭著向你認錯,表露出自己知錯就改的決心,你這做臣子的,哪怕是最頂尖的臣子,是不是會有幾分動容。

至少李泰對杜如晦表現出來得就是跟自己老爹一樣,知錯就改,善於納諫的形象。

至於直接哭,且不說做為孩子心虛後哭一下有什麼,就算李世民本人也是淚腺發達。

所以李泰才真正有了李世民的正統傳承啊!

這次教訓讓李泰明白了,自己玩陰謀可以,但陰謀的善後工作,自己能夠做到毫無破綻?

別說李泰,歷史上又有幾個人能夠把陰謀玩得誰都不知道的地步!

基本上歷史上所有玩弄陰謀的人都被人發現了,只不過有的人能好好活下去而已。

因為皇帝需要這些人幹黑活,所以能順利活下去,而這種玩弄權術的皇帝到最後都受到反噬。

比如李治讓武則天出來跟朝臣們打擂臺,朝廷重臣誰不知道武則天代表李治,所以一個個的講道理,但李治與武則天不講道理啊,最後導致武則天無人能治,奪取李唐政權。

比如唐玄宗讓李林甫執政,從而橫行朝野,是唐玄宗不知道李林甫的不擇手段嗎?

也不是,只不過唐玄宗想要享受了,所以找一個最貼心的丞相。

而李林甫這個很有手腕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便是成為了唐玄宗的背鍋俠。

之後,李林甫因唐代出將入相的制度,會出現自己相位的競爭者,便提議胡人為將,從而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